《诗集传序(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文章 2019-07-15 15:07:44 1个回答   ()人看过

诗集传序(节选)

【宋】朱熹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亦刊而去之 刊:删改

B.则天子巡守 巡:巡视

C.以行黜陟之典 陟:罢免

D.乐而不过于淫 淫:放纵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吾其还也

B.亦必陈而观之

填然鼓之

C.其不同若是,何也

大王来何操

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相如因持璧却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B.孔子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虽一时无法实现政治主张,但影响千秋万代。

C.《国风》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

D.这篇序文,根据义理之学,结合历史事实,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熔文学、史学、理学于一炉。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3分)

(2)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3分)

(3)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且所谓文者,务 为 有 补 于 世 而 已 矣 所 谓 辞 者 犹 器 之 有 刻 镂 绘 画 也 诚 使 巧 且 华 不 必 适 用 诚 使 适 用 亦 不 必 巧 且 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参考答案:

9.C(陟:提升、提拔。见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D(A.他的∕还是;B.代词∕凑足音节,无实义;C.为什么∕什么;D.于是)

11.A(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

12.(1)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

(2)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

(3)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参考译文】

问:那么诗用什么来进行教化呢?

答:诗是人心感于外物,弥补言语表达不足而产生的。人心的感触有邪有正,因此用言语表达出来,也有是有非。只有圣人居于上位,感触无不纯正,他们的言语也就都有教化的作用。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过去周代兴盛的时候,上自国家祭典、朝廷政治,下至平民百姓,人们的言语无不纯粹无疵,出于正道。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至于诸侯各国的歌谣,在帝王外出巡视时,也一定要各国献上,借以观察民风,以施行进退赏罚的常法。自昭王、穆王以后,逐渐衰落;到了平王东迁,这事就被废弃不讲了。孔子生在这个时代,既然得不到帝王的位置,无法实施劝勉惩戒、进退赏罚的政事,因此只有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研究,除去反复,订正纷乱;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足取法、虽恶但不足为戒的作品,也加以删削,做到简明扼要,以传世久远,使学《诗》的人根据这个本子,能够考察事情的得失利弊,学习好的,改正坏的。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一时无法实现,但他的学说实已影响了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的教化作用。

问:那么《国风》《雅》《颂》的体裁,为什么这样不同呢?

答:我听说,凡《诗》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是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欢乐而不流于沉湎,悲哀而不至于伤身,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国风》中的正经。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各国的治乱不同,人的闲与不闲也不一样,人们感于外物而表现出来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别,所谓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至于《雅》《颂》这类诗篇,都是成王、周公当政时朝廷祭祀所用的音乐歌词,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于是变雅,也都是某一时期贤人君子忧时伤俗的作品,而被圣人所采用,他们那种忠厚仁善的内心,扬善防邪的用意,就是后世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企及。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问者点头称是,退了下去。这时我正在编辑《诗集传》,于是便把这些对话全都依次记下,放在篇首作为书的序言。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写。

13. 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 所谓辞者 / 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 诚使巧且华 / 不必适用 / 诚使适用 / 亦不必巧且华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