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抒情散文1500字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三十这天,母亲老早就会把我们叫起,我们也感到异常兴奋,屋里屋外蹦蹦跳跳的,尽管屋里屋外没什么大变样,但看着什么都感觉新鲜,心情格外激动,盼了一年终于把年盼到了。父亲把放在棚子上的小杆子拽下来,那就是家家户户都要立的灯笼杆,有时,父亲感到灯笼杆不够高,还会再接上一根,那是都比谁家的灯笼杆高,越高越觉得能在邻居面前显摆一下,自我觉得很有面子。灯笼杆接好后,在顶端绑上事先捡来的松树枝当树头,用三角架将滑轮固定在直方与斜方的交汇处,再用铁丝把它牢牢地绑住,不然灯笼容易掉下来,把绳子穿过滑轮,找几个邻居家的叔叔大爷帮忙,将灯笼竿立起来,绑在院子里坚固的柱子上,灯笼杆成为新年的主要装饰物和标志物,有的人家还会精心地把树头装扮一番,在上面设计图案或拉上小彩旗,显得格外新鲜、耀眼,大老远就能见到与众不同的灯笼杆。
灯笼杆立好后,父母就开始张罗着、忙碌着糊灯笼,起初的灯笼都是用木头做的,把木头锯成小方棍,按照不同的尺寸用钉子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灯笼的形状有方的,也有圆的,还有其他形状的,后来灯笼大多都是用铁筋焊成的,圆形的居多,糊灯笼看似简单,其实还真是一门技术活、手艺活,裁纸、粘贴都得十分小心,弄不好所裁的纸由于尺寸没掌握准,大小不一就会废掉,糊上去的纸没有抻好就会出褶,很不雅观,得撕下来重糊,最关键的是两人得配合好,心平气和地才能应对自如。临近中午,各家各户开始贴春联,俗称对子,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写的,没有印制现成的,词都是从报纸上、书籍上抄下来的,也有自己编的。我家的春联是父亲自己写的,词也是他编的,父亲的书法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不少人都会求他帮忙写春联,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从未拒绝过任何人的请求。
我们这些小孩从早晨起来就争着、吵着、闹着要穿新衣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是一年中的期盼,母亲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怕把新衣服弄脏了,说等半夜吃完饭再穿,我们都嘟囔着嘴,心里很是不愿意。但母亲往往都拗不过我们,过年了都想讨个吉利,谁都不想发生不愉快,若是平时母亲是不会妥协的。看到穿着新衣服来找我们玩的小伙伴,母亲就会软下心来,把叠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新得一尘不染,都不敢上手的新衣服拿出来,分发给我们,母亲一再叮嘱,要注意着点,别把衣服弄脏了,穿上新衣服的我们,揣上几个小鞭,就像个快活的小兔子一溜烟似地与小伙伴们玩去了,开始满大街地疯。
父母忙着准备下午的团圆饭,也可以说是新年的序曲饭,每家每户都非常重视这顿饭,吃过这顿饭就算过年了。好吃的、好喝的,几乎全都拿出来,搬上桌,母亲开始显示刀功,菜切得有模有样,尤其是凉菜切得既细又好看,土豆丝切的比礤的还细,令我们佩服、叫绝。父亲掌勺,厨艺有一定水平,乒乒乓乓的敲勺声响过,十二个菜全都搞定,玩累的我们知道开饭的时间到了,都往家里奔,一进屋闻着满鼻的菜香,恨不能马上抓几块塞进嘴里。母亲催促我们先洗手,再把新衣服脱了,找个没人碰的地方放好,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前拿起筷子就要开席了,父亲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招呼我下地,拿起一挂鞭就往外走,噼噼啪啪响上一阵,冒起一股烟,父亲郑重其事地说:“过年了,今天猛劲地吃,让你们吃个够。”我们抡起筷子,这个菜夹到嘴里还没咽下,那个菜已放到嘴边,用狼吞虎咽形容我们的举止一点都不为过,而且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放下碗筷,我们依旧满街地乱窜,小伙伴的追赶声把整个大街都震醒了,呐喊声在山间回荡。父母收拾停当饭桌上的残局,就忙着炒瓜子、窝瓜子、松树子,除自己家人吃,还得准备招待客人用,那时家里也没有啥拿得出手的东西。天渐渐地暗下来,我们都从外面跑回来跟父亲点灯笼,一根蜡烛放进灯笼里,用绳子一拉把它升到灯笼杆的最高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特别耀眼、艳丽。我们这些小孩每人提一只罐头瓶子,在里面点上一根磕头了,这就是最简单、最鲜亮的小灯笼,拎着它东奔西窜,玩的很是开心、快乐,大概现在的孩子永远都不会找到那时的感觉。晚上九点多钟,实在是困得不行了,跑回家躺到炕上倒头就睡,父母包好饺子,招呼起这个,那个又睡下,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我们都弄起来,煮好饺子,端上桌,外面已是炮竹声一片。父亲招呼我们几个出去放鞭炮,一挂鞭响过,我们来了情致,爬上小棚子去看烟花,听炮声,这些都是免费的,特让人开心、兴奋,满城的红灯笼悬在半空非常显眼,一时它们仿佛都成了红月亮,把整座小城照亮得红红火火。
吃完饺子,父母每人给我们一元压岁钱,我们兴奋得睡不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摸了一遍又一遍,平生自己第一次当上了富翁,手里攥着大票,幸福地睡着了,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