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岁月最灿烂的瞬间美文
一群年近六旬的同学相约在“奥多奇农庄”聚一聚,要吃上一顿自己亲手做的“野米饭”。追梦这渐行渐远的青涩岁月。
烧“野米饭”是儿时的乐趣,除了一块咸肉外,其余都是晚春的时令食鲜,竹园中破土而出的“乌桩头”,抪满田埂垄上的靑蚕豆,加上一些莴笋叶,当然,这糯米是少不了的。其中有些还是我们“乞化来”的。
挑一个旷野处,男生用砖块支起土灶,去四处收集枯枝残叶。洗菜、烧饭则是女生的事。
慢慢的,那野米饭的香味从锅中飘出-----性急的男生会不时地过去打开锅盖看看好了没有。馋馋的我们你争我抢地围在灶旁-----你在我碗里撮一块笋,我在你碗里兜一勺豆。互相争逐着、狼吞虎噬着。那种孩堤时特有的浓浓亲情,那种“野米饭”特有的味道在至今还深留在心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烧野米饭”似乎与时俱进,上了一亇新的挡次-----那农庄里提供了专业化的野炊一条龙服务,古老的仿农家灶,配了比我们儿时更多的食材,除了咸肉、笋、蚕豆、莴笋叶外,更有玉米粒、南瓜丁......
然而,这正种的午餐还是大鱼大肉伺候。而这”野米饭”显然成了一种撩拨回忆的点缀,成了一份浓郁的心灵鸡汤。
不过,几杯酒入口,几块肉下肚,尤其是闻到了那“野米饭”特有的香味,这话题,自然而然地拉回到四十多年前让人难以割舍的岁月。不知是谁,扯出了那年去乡下“学农”的往事。
一位同学说,那时正在长身子,老感到肚子饿,走了一下午到曹桥镇上想去买饼干,而供销社的饼干已经售完,回到生产队宿舍已经天黑了。那真是饥累交迫呀。又有同学说,那时不见荤腥,天天吃素,那汤也真的是“清水汤”,上面没浮一点油花。直到我们快回来时,才吃了一次红烧肉,每人一块。有同学接嘴说,不是红烧肉,是萝卜烧肉。另一同学则非常有感觉的回忆,那块肉很大,很大,真的......
开始品尝野米饭,还是那样的味道,还是那样的鲜美,但已经没有儿时的那种馋馋的,吃了一碗还要一碗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这样,只有在记忆中有。
四十多年过去了,从没有油花的素菜,到满桌的山珍海味。红烧肉已不是稀罕之物。但在我们这群人的记忆中,最深的那道佳肴美食还是那在“学农”的萝卜烧肉、那垄上的“野米饭”。那是烙在心灵中的美食。会一辈子的记忆。
实际上, 连带着对红烧肉和“野米饭”回忆的,更是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20世纪70年代。那时代的纯真真的是一种特别简单的感情,虽然那时的物质是那样的贫乏,但是人与人之间确有的是满满的情谊,无利无私的学习,做事。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社会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午后,在阳光下,大楼后边的电子屏上显示:“城关中学首届高中(1)班毕业四十周年庆典”。三位年长又受人尊敬的老师端坐在中间,四十多位他们的学生偎依在他们身边身后,脸上洋溢着的还是四十多年前那灿烂的笑容,只是少了一点稚嫩,多了些许苍桑。
让我们定格在这艳阳下奥多奇农庄的午后,留住岁月最灿烂的瞬间。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