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琐忆散文
孩子们天生对各种节日有种热烈的期盼,端午节的种种乐趣,都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中。
——题记
家乡端午节的序曲是从麦梢泛黄开始的,俗谚有“大麦上场,女儿看娘”的讲究,凡是出嫁的闺女,在五月麦收前,都会提着礼品回娘家走走,看看爹娘,问问庄稼长势如何。此时,外婆和当家的女人们就开始着手为端午节做准备了。
今天从集上捎回上好的糯米、大枣,明天去集市或苇塘采买苇叶。我们村就有一方苇塘,春天满塘里紫红的、尖尖的嫩笋,挨挨挤挤地在水塘里疯长。夏初时,满塘挺拔密实的苇杆张扬着绿飘带一样又宽又长的苇叶,妇女们穿了雨靴,叽叽嘎嘎在塘里采苇叶的场景很是热闹,惊得塘里的青蛙水蛇胡窜乱蹦。五月初三四,节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巧手的奶奶或母亲用花花绿绿的碎角料布片,给孩子们做了形如粽子的香包,里面装着从小商贩手里买来的香料。有的香包做工别具匠心,做了各种形状的动物图案:小红猴戴绿帽,长胡子的小银鼠,红眼睛的小玉兔,胖乎乎的福猪,再在上面绣上福禄双喜、长命百岁等吉祥字,给孩子们用红丝线穿了系在脖子上或缝在胸前;再就是用五色线拧成花花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脖上。有的花花绳上还系着一圈小小的银铃当,孩子一走动一抬臂,那清脆的铃音煞是好听。不过洗脸的时候,那些花花绳就易掉色,弄得脖子手腕红一道绿一道的,但孩子们心里喜欢,也就不大在乎的。
然后是采艾草,细心的母亲在河边采回茂盛的艾草,晒干扎成束,或插在窗棂门首处,或堆在墙角熏蚊子。小时候因我们经常去野地或山里打猪草,母亲还会用泡了雄黄的酒擦抹在我们的脚踝或耳梢,以防毒虫伤了我们。一说到雄黄,大家自然想到了《白蛇传》,许仙的娘子白素贞因误喝了雄黄酒而现形的情景,自然会海吹神聊一些有关鬼狐的聊斋故事。五月初四早上,女人们就泡好了米,备好了枣、豆子等佐料,已煮好的苇叶水淋淋的,散发着清香。吃过午饭,母亲们不歇晌就包起了粽子。我们几个孩子会帮母亲捋一会叶子,一会就不耐烦了,会乘母亲不备,伺机抓一把枣子飞也似的逃了出去。我们家每次都是奶奶帮母亲包,只见奶奶拿起捋好的苇叶,双手的中指和食指轻轻旋出一个弧,掌心里就托着一个锥形的苇桶,然后右手轻轻一撩,白的米、红的豆子就麻溜地进了苇桶,捏几个蜜枣进去,右手再往回一折,苇叶的梢头就严严地盖住了米,最后用备好的丝绳拦腰一系,眨眼的工夫,一个有棱有形的粽子就出现在了眼前。巧手的人包粽子麻溜得很,手笨的可就慢多了,而且包出来的粽子,要么米露在外面,要么粽子松散臃肿,丑得没法见人。奶奶说,凡事没有坏就没有好,干嘛都得用心思,耐着性子学,方可熟能生巧。要看谁会不会包粽子,只需问她粽子有几个角,她若迟疑着说不出来,或着说有五个角,那就露了馅,就会遭人讥笑的。
吃过晚饭,母亲们就开始煮粽子了。粽子下到锅里,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都很有讲究,水过少或火过大,会煮出夹生的粽子来。性急的孩子晚上强打着精神不去睡觉,单等着吃粽子,灶膛下烧火的奶奶总是慈爱地嗔孩子:“急猴儿,忙什么!去睡一觉粽子就出锅了。”孩子们仍不甘心地等着,最后还是斗不过瞌睡虫便睡过去了。
端午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出锅粽子的香味就弥漫在整个村庄里,孩子们连脸都顾不上洗就站在锅台前,抓起个粽子一把扯开系索就狼吞虎咽起来。那莹白香软的糯米、甘甜如蜜的红枣和苇叶特有的清香,直勾得馋虫儿在抓挠,也就不管形象了,放开肚皮,饱餐一顿。也有一些斯文的孩子,把端午的粽子当“美女”一样来品评,他们把粽子捧在眼前左瞧右看,慢慢地吸吮那丝丝缕缕的香气儿,然后轻解丝绦,慢褪罗裙,待粽子的凝脂玉体呈现在眼前时,仍会强抑嗜欲,轻轻地嗅,慢慢地咬,一口一口细细地消受她的风味。外婆们把捞出的粽子连同给外孙买的印有“五毒”的红围兜装好,打发外公或舅舅赶紧给闺女孩子送去解馋,邻居们互相品尝着各家的粽子,品评着各家主妇的手艺,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气香味总是挥之不去。
小时候为了能多吃一个粽子,姐妹们还比赛捡麦穗儿呢。一个个小丫头猫着腰,那一双双小手跟啄食的鸡头似的不歇气儿,看谁的小萝筐先冒尖,看谁的胳肢窝下夹抱得麦捆儿多,谁就会得到母亲的奖赏。奖品自然是多得一个粽子,吃起来也就分外的香甜。
记得四川的阿婆来陕探望大妈,她的小蛮背篓里装着端午的粽子,穿州过县坐了火车来,可那粽子咬在嘴里却令人龇牙吐舌,原来那粽子是放了花椒的五香麻辣味儿的。端午节,恰逢家乡的麦收季节和夏令水果上市,果园里或场院中那一树树金灿灿、甜津津的梅杏,那如同胭脂一般的五月鲜蜜桃和红晶晶的樱桃,让家乡的端午又溢满了果香味儿,再加上场院里麦垛儿上嘴里叼着麦秆儿编蝈蝈蚂蚱笼子的孩子和吃得肥嘟嘟的鸡崽,让人觉得端午真是一个丰收喜庆的节日。
如今给我们做香包、拧花花绳儿、包粽子的奶奶已长眠于地下,母亲的青丝也已遍染秋霜。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要到了,我好想早早地赶回家去,帮母亲捋一些苇叶,亲手包一个浸满乡情的粽子……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