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论文

文章 2019-07-15 12:44:33 1个回答   ()人看过

论文摘要:大学课堂是进行大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何种大学精神指导大学课堂决定了大学能培养出何种人才。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的大学课堂应该承担怎样的任务,大学教师又将承担何种职责,这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 大学教学 贯彻

大学课堂是进行大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师生思想交流、灌溉出智慧之花的神圣殿堂。在不同的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大学课堂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才。而大学精神为何?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种精神?这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礼记·大学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道出了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的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成为兼具德行与智慧的人才。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使学生拥有促使他人和社会向着更加崇高而美好的未来奋进的能力。最后,不论在提升自己还是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都要精益求精,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因此,在这种大学精神的指引下,大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大学不是为了某一个单位培养特定的人才而存在的,而是要培养在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能带动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过:“大学生的价值观,实际上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十年、二十年的价值取向。大学不应该为一个企业来培养一个毕业以后马上能够使用的专门性的人才,而是要思考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精髓可以这样归纳:大学要培养的不是社会现在想要的人,而是社会今后需要的人才。

二、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上的反映

那么,社会今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何种品质的人才能将社会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培育出这样的人才,作为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直接场所,大学课堂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本文认为,除了道德因素之外,创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大学培养的人才,除了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理想之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当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同时,适应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影响并改变他人的先决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的重要任务。

要培育出具备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大学这个小社会从方方面面进行努力。但是作为“教与学”最直接的场所,作为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大学课堂所承担的任务最为直接。因此,大学课堂也就自然而然的承担起培养学生适应力与创造力的大部分责任。

适应力与创造力体现在课堂中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大学课堂中达到锻炼学生适应力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接受”知识实现的;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则体现在“批判”知识上。因此,大学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与“批判”知识就成为大学精神最直接的反映。

三、大学精神在大学教学中的贯彻

要将“接受”知识与“批判”知识融汇在课堂之中,就必须在课堂上做好“传授知识”与“启发式教学”两个部分。

本文认为“传授知识”应该分两个部分,一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本身,二是让学生接受老师在传授知识时的思维方法。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两者都是支撑大学教育的两大基石,缺一不可。要做到在课堂上既传授知识本身,又传授思维方法,这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系统化,做到脱稿授课”。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轻松容易的学到知识而存在的,因此,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要将深奥的知识点简单化,这必须经过教师深刻的理解、反复的思考,再通过设计合理的授课思路,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剖析、解读,顺着教师的思维进行下去,就可以在学到知识本身的同时,学到如何学习知识点的能力。 其次,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很重要,是决定学生课堂学习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大学课堂上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讲授、板书、提问、指导学生看书或做练习、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声像、教师形体或实物演示、教师赞许学生或批评学生、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与学生讨论、布置作业等。”好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学生不同时期的表现等因素变换课堂行为、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必然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再次,带着激情授课。教师授课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不能倾注感情,必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种情绪是教师对生活、对事业、对学生所持态度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应持何种态度最直接的体现。激情授课除了要求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之外,也需要配合一定的方法才能将这种情绪外化。例如,多利用身体语言、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运用不同的表情以及用音调的变化体现出情绪的变化等等。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并不是随意性的,教师在这种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多种方面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要做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方面,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在课堂上“我讲你听”的单一形式,更多的充当领路人的角色,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善于“问问题”。一个好的引导者,最拿手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近答案,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另一个问题,同样也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

总之,大学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以及思考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意义上具有“适应力”与“创造力”的人才,才能从本质上彰显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克,《陈嘉庚教育思想对培育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9月

【2】孙继兵,杨薇,武建军,闫殿然,《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二卷,第三期,2010年9月。

【3】李杰,《日本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启示》,《长春大学学报》,第17卷,第2期,2007年4月。

【4】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5】党亭军,《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对现行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5期。

【6】ELLMEJM,〔J〕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K〕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陈海容,《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8】黎利云,罗之仁,《教育任务新论:培养智慧人———兼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目的及途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11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