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是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非常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够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 上课之前(7~10) 上课经过(11~23) 宣布散学(24~
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 上课经过(11~23) 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 上课(7~23) 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是他还能够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很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非常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非常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非常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很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是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够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够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一堂法语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 德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