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幽巷深如许优美散文
一、泉州行走之古街幽巷深如许
在泉州这个遍地古迹的城市,西街可以说是泉州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以前的泉州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所谓“南北一条街”指的是繁华的中山街,“东西两座塔”说的是就是位于西街开元寺的东西塔。西街作为泉州历史上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时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是泉州市区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街区,保留有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如著名的东西双塔、千年古刹开元寺就都在西街。
地杰人灵的西街古街区由三朝、甲第、奉圣、五塔、井亭、古榕、会通、通政、甘棠、台魁、五夫人、旧馆驿、大寺后、裴巷、帽巷、新街等许多支巷组成,拥有悠久历史人文的西街古迹众多,深厚的历史文化构成西街别具一格的魅力。古城西街,巷陌纵横,幽静朴素,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和历史本色,街区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在保留完好的这些古民居建筑群里,既有泉州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大厝,也有颇具西方特色的洋楼……西街,被誉为“泉州古城的缩影”一点也不为过。
走进西街,你仿佛幻入到一个“古早味”浓郁的街市里,全街经商是古街的一大特色,各种各样的店肆林立,饮食店、杂货店、药店、菜摊、肉摊、家具店、缝纫店等等,在古街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泉州味。一些早已经退出现代市场的行业竟然还在西街保留着,像“古街布行”,传统的柜台、老式的铺面,在这样的时代里显得特别的另类、特别的醒目,也引发了多少游人怀旧的感慨。西街的传统行业何只此“古街布行”一家,像老泉州人最喜欢的“亚佛润饼”,依然延续传统行医方式的祖传药铺“保和堂”……它们都是西街的百年老号。
古街的游人川流不息,逢年过节更是人声鼎沸、喧哗热闹,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农历每月的26日——开元寺勤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香客如潮似流,最识商机的商贩们将琳琅满目的商品摊担,把这条并不宽阔的古街两旁挤得不留缝隙,金香炮烛、花果供品、衣服鞋袜、甚至小家电等,传统的、时尚的百货,还有商贩的吆喝,顾客的讨价还价,将老街的喧闹烘托得更加的如火如荼……而不断涌来的人流,那憋得通红的脸上依然洋溢着一种惬意的享受。是的,在越来越城镇化的时代里,早已习惯了回家大门一关自我禁闭的小区生活的人们,便将压抑的情绪在这日子里尽情地宣泄。
幽巷如许,走进深深巷陌,感受着古街区里特有的传统文化风韵!漫步于古城西街的这些小巷里,不时会发现一些兼具历史与文化的古建筑,这一切在西街里随处可觅。走进西街,吸引你的或许是那些不论晴雨都泛着艳光的红砖墙、充满异域风情的火焰窗、斑驳的老招牌以及逶迤绵长的古街老巷,但当你真正走进西街,令你怦然心动的,不仅仅是那些古迹,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这里的每一条小巷,让你有种恍入水墨画里的感觉,清代和近代风格的民居古建比比皆是,岁月流逝,虽然繁华落尽,却依然保持着高贵典雅。石板铺就的街面,燕脊红瓦木板门的古民房,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漫步于这些小巷,攀满墙壁的绿藤,还有那排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老树,给这千年老巷更增添了许多灵气。幽深的巷子弯弯曲曲,放眼前望尽是老房子,远远的我似乎就嗅到了那老杉木散发出来的清香,我仿佛看到了太阳光从树叶缝隙间穿透下来,幻作在窗棂中舞蹈的小精灵,并且多了些日头那绵长醇厚的味道,我喜欢这味道,像温醇的铁观音。
房椽上在秋风中摇曳的野草不知经历过些什么,秋风一来,小草绝尘而去,可来年它又成了一身葱绿的少年。从前那深如许的庭院,如今已被分家的后辈隔成了好几个门户,已全然看不到原来的旧貌。只是宁静依旧,再幽深的庭院也会有一径青苔、一丛绿草、一片落叶在阶前,和岁月淡淡的磨过。
巷口的繁华喧闹仿佛与巷内的寂静不相干,不知名的野草依旧在风中轻轻地摇……
行走在西街,可以看见各种教派在这并不长的街巷里比邻和睦而居,千年古刹开元寺、基督教西街教堂、古大厝门前立有道教信众认为可以避邪的“石敢当”、还有人们供奉的形形色色的境公、王爷、大元帅……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素有“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历史,作为“泉南佛国”的泉州,有着海洋一样的胸怀包容一切,被誉为“古城缩影”的西街,多种宗教文化在这里交集也就不奇怪了,就如开元寺门前年幅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走在今天街道上的我们,恍如徜徉在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之中,总有一种信仰能够让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奔走中有所寄托。
走进古城西街,就象走进五彩纷呈的绘画长廊,走进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古远时候的炊烟依然在现实的屋顶上袅袅升腾,遥远的记忆,往往就铭刻在红砖红瓦双燕脊的独特建筑之中,或许在踩踏着石板小径的行走中,不经意的一次抬头,便与之不期而遇。
泉州就是这样一座被岁月雕琢了许久的城市,它的沧桑与厚重、美丽与温情,遮掩于一处处风景的角落里,定格到照相机的镜头,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喧嚣与静寂中。漫步在西街的这一些幽深巷道里,就像品读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需要细细欣赏、慢慢感悟,从巷子那些教育鲜明泉州建筑风格的古厝中,从心里溢出来的缠绵情愫,会让人不自禁地放缓行走的步履……
二、泉州行走之岱仙观瀑
一夜骤雨,将满山的树木洗得更加青翠,头顶上的天空也清得格外蔚蓝,格外的明澈,几朵棉絮般的白云挂在石牛山的顶端,远远望去,蓝天、白云、绿树……构成我喜欢的德化山区色彩分明的景致。
车出山间宾馆,导游林小姐介绍说,飞仙山奇峰攒集、异峦叠嶂,岱仙双瀑更是壮观非常。一路沉思,当我们走下游览车,便听到同行文友的惊喜叫声:“看,瀑布!”尽管瀑底尚在远处,但我的耳边已然隐隐传来飞瀑的轰鸣声响。停住脚步,顿觉脚下的大地在激烈地颤动。举头仰望,瀑布若银河倒悬,一幅自然天成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因为沉醉于此山美色,清代隐士毛一夔写下了“足快寻幽兴,奇观岂但泉;有山皆入幻,无木小先天。云鸟千崖共,碧空一字悬。浮生能免事,微醉亦飘然”的诗篇,抒发他对飞仙山美景的情思。
何止是我“好色”,文友们对着漫山锦绣也表现的急不可耐,有爬上山岩四处观景取景,有拿着单反相机,也有掏出口袋里的手机就咔嚓咔嚓地照了起来。我来循石阶走,远远的就看见前面山坡有一块大岩石,只见在岩石上书写着红色的隶书体“情人谷”三个血红的大字,在一片翠绿中显得特别的醒目。石头两侧生长着翠竹、灌木和叫不上名字的树木,石头背后就是那波浪滚滚,水雾接天的瀑布……在这样的美景里,爱美的女作家们,早就摆出了最为婀娜的身段,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定格下一个个醉美的瞬间。
逶迤的山道掩映在翠竹、灌木和叫不出名字的草木中,循着曲折幽深的小径溯溪而上,两旁林木苍郁,空气清鲜,峰回路转,鸟鸣谷应。我们不时被这山光秀色所惑,一路走走停停,时而惊叹,时而邀来同伴拍照,贪图看不尽的美景,步履迈得特别慢。
款步徐行,终于来到了瀑底。抬头仰望,只见悬崖拔地而起直达云天,那高耸的峭壁仿佛被锋利的巨刀切过一般。劈成两半的飞仙山,悬崖峭陡险峻,森严壁立,瀑布悬于崖上。素有“华东第一瀑”之称的岱仙瀑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汇入沿溪小涧,流经飞仙山,在100多米高的峭壁上,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漈瀑布高达139米,宽lO~26米,而西侧油漏漈瀑布,高约120多米,宽110多米。千丝万缕的水汇成澎湃的瀑水依崖倾泻直下,气势雄伟磅礴,远看仿似飞花溅玉、白幔斜挂,瞬间撒出的千万滴水珠落入崖底,有如云遮雾罩。岱仙双瀑动人心魄,蔚为壮观,我由此想起清代黄休仲的律诗:“尚疑银河忽溃决,还惊长鲸吸百川。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他的歌章虽为崂山的潮音瀑布而吟,但借用于此时此处却也觉得应情应景。
岱仙瀑布,如同从天撕开了一道口子似的倾泻而下,漫如水帘的瀑水从高崖喷涌而下,瀑水飘落,顿时漫如轻烟滚滚弥漫,化作无数颗跳动的水珠,恍如飞玉溅珠,飘飘洒洒,源源不断,弥散在空气中像雨像雾,那瀑水如雷声般轰鸣,在山谷回荡。
我站的地方距离瀑布那么近,近得可以伸手抚摸它的脸庞,感受到它的心跳,才走过瀑下短短的石板桥,我的头顶、脸庞、身上,就已经被水雾浸湿得通透了。这是我平生头一遭看到瀑布的雄姿,因而心里更多了一份兴奋和激动,耳边听着它的奔腾呼啸,心里感受着它的澎湃激昂,在訇然作响的瀑布声里,狭窄的胸膛在无限的扩张,就想伸展开自己的双臂去尽情拥抱那飞流直下的瀑水。此时,我的心已经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道,流泻的飞瀑是山的气概,还是面对断崖的纵身一跃,流水以一种从容而又荡气回肠的气势,宣告着一种志向?我不知道,这是否算是流水的一种死亡方式?但当命运走向悲壮,当生命面临深渊,滚滚向前永不回头这正是流水的品质,哪怕是粉身碎骨!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惊天动地的一跃,恍如电闪雷鸣一般,顿时让山谷悬崖也为之动容变色,让硬实的岩石颤了个颤!
或许,这样的死亡也是一种再生的方式,像凤凰涅槃!从峭壁倾泻而下的流水,在层层叠叠的山岩上碎成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然后迅速地汇聚成流,优雅的蜿蜒转身,奔腾地唱着歌继续向前……
关于岱仙双瀑,我忽然想起前天晚上导游小姐讲的那段神奇的故事,传说有马氏三仙女乘白龙腾云驾雾云游各地名山,途经此地,喜见此山钟灵毓秀而留连忘返,她们浣纱的泉水化成了清澈的溪流,而漱口后吐出的水也随之化成飞瀑。当地有个农妇郑氏,孤苦伶仃,白天上山砍柴,夜间挑灯纺织。有一天,郑氏在悬崖上伐木,由于疲劳过度,头晕眼花从悬崖上失足坠落,恰遇赏游到此的仙女,便骑白龙将她托住。感恩仙女救人的乡民在郑氏坠崖的绝壁处,筑建一座祭亭借以怀思。飞仙亭依危崖,下临渊谷,以悬崖为基,就险而筑,俨如鸟翼。站在亭外俯瞰崖下,万丈深渊的峭壁,不禁让我神虚目眩,心惊肉跳。
我是好静的,今天却在这惊心动魄中被感染得情怀激荡。总以为,安静的姿态最美:岿然不动的巨岩、虬枝盘旋的古树,掩映在老林中的寺庙,日薄西山的那抹金晖……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惊;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染一尘世俗,呈现给这个世界的是最美的姿态。但在此时此刻,我发觉真正的安静,并不在于表像,而来自于内心。若不能将躁动的心真正的消褪,那么无论躲在深山老林,还是寄身寺院庙堂,也无法让自己真正地静下心来,就如极细的一缕风,就可以扬起窗台上的尘,而招致满室迷蒙。而反之,怀有一颗淡定的心,即便如同面对此瀑的激荡,安静的心依然自若,从壮怀激烈中去梳理出至简却又是丰富的人生真谛。
日头渐斜,依依揖别岱仙,我不禁回眸四望,远处悬崖的流瀑依旧在乱石间飞泻不息。山风习习,飞瀑如练,山鸟啁啾,苍茫的远山与袅袅烟云织成虚实匀称的诗画,宛如清澈、安宁、美丽的仙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