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文章 2019-07-15 10:15:12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1、重言轻文

理由之一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困难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应该成为教学重点;理由之二是,试题中涉及文言文时只考言,不考文,或多考言,少考文,抓言是实,分数见增,讲文是虚,功夫白费。应当说,文言文教学重视语言,把语言落在实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言轻文往往表现为只见言,不见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被生生剥离。

2、重文轻言

理由是只讲言,不讲文,引不起学生兴趣,而兴趣问题事关重大;再者,文言文辅导书比比皆是,学生们辅导书手中拿,字词句不用怕,字词句的意义只要记住就行了,教师讲解毫无意义,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实现由务实到务虚的转换。这种思想落实在教学中,往往是重文轻言,言文分离,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不管字词。离开言而谈文,文就必然显得空泛和虚浮,有的甚至走到非文上。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心灵,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1、充分开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资源,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因为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本源的意义。语文教学不能只重知识或形式,更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坚持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高品位的人文素养陶冶人。

人文精神的建构,不仅需要包含丰富人文性的教材,更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教材的使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现当代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所谓高品位素养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教师充满爱心精神,出自内心地爱祖国、爱人民、爱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着热情,这些精神无意中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可堪称典型。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对教材的分析理解,素养高的教师会出自肺腑地把自己的见解融入课堂,相反的,如果受市场经济价值观影响,唯利是图,往往只会照搬教参,甚至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就如淡泊名利的教师,自然会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由衷地赞赏,自然会从爱国高度评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而不至于会说文天祥苟且贪生。故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会有感染的作用。

3、在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要使当代中学生体会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对古代优秀作品进行辩证的评价,光靠现今教材中零碎而无序的文言文选文的阅读,是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指导下展开文言文专题阅读鉴赏,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总目标”、提升中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文学史、文化史、文学风格流派、文体变化规律、汉字演变等角度出发,开设“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田园诗”、“山水诗”等专题,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资料,开设讲座,帮助阅读鉴赏。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研究,让学生走近作家的生活时代,走进古代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习惯、文化体制、文学史、社会历史……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遍价值观的21世纪,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最基础的学科,当然应该当作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于其中。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