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的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5 09:55:09 1个回答   ()人看过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

3.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4.理解环境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见过铃兰花吗?那你感觉铃兰花应该是什么样?铃兰花在欧洲是纯洁、幸福的象征。本文的作者小时候为了采摘铃兰花,特地去了一趟地狱,还收获了成长,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文。

二、投影学习目标,学生个读。

三、基础知识。

学生读,补充订正,对多音字“澄”课后查字典。教师:大多数字都是形声字,由字义决定字音,查字典时要关注字的解释,养成归纳整理所学字音的好习惯。

四、问题探讨。

1.快速阅读课文,本文大致可以分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三部分:1——4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害怕地狱。

5——22写作者第一次去地狱放牧。

23——36写作者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2.再次阅读文章,读完之后,请大家写下阅读中所思考到的疑惑,并请大家勇敢地提出来。

仅限五个问题。(教师将问题简要写在黑板上,如果没有学生提问,可能同学们还没有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希望今天的课能给你很好的友情提醒。)

3.来看我的问题,作者“地狱”一共去了两次,这两次行动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这两次进入地狱的行动的异同比较有意思。就请大家阅读后两个部分,试着比较这两次行动的异同点。

提供思考的角度:

“地狱”的环境、“我”的表现、父母的反应、我去“地狱”的原因。

【教师提醒: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圈划重要的词句,作为你回答问题的依据。】

(1)“地狱”的环境:第二次恐怖的程度更深(不寒而栗的声音更响)。

(2)“我”的表现:

第二次:a 兴奋(为何会兴奋呢?能为母亲摘采到铃兰花。)

战胜恐惧、得到成长

b 眼泪噙在眼里,而不是大声哭叫。

(3)父母的反应;

第一次:父亲:愤怒、嘲笑。母亲:怜悯、安慰

第二次:母亲:高兴、欣慰(父亲呢?应该一定与母亲一样高兴、欣慰。)

(4)我去“地狱”的原因:

相同:其实都是父母刻意安排的,目的就是让我克服恐怖。(用心良苦啊!)

不相同:第一次是被动的,是父亲强迫我去的,当然是失败而归。

第二次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去采摘铃兰花。(你从哪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充满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神奇的力量 我对母亲的关心与爱!)最终成功了,战胜恐惧、得到成长。

但作者是不是因为爱自己的母亲就变得一下子就无敌,一下子就决定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有矛盾、争斗的过程。(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准是我梦里出过大汗),这样写显得更真实,不虚假。

【结论】父亲的打骂不能让我抵挡对地狱的恐惧,而爱,对母亲的爱却让作者充满勇气,战胜困难。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做父母的都很明白,为了帮助作者克服对“地狱”的恐惧,父母用那不留痕迹的方式让我成长,而我对母亲的爱的表现更让这样的成长显得光辉灿烂。

我想这应该就是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环境的作用

在小说或散文中,一般都有环境描写,但环境描写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结合我给的提示,请大家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 渲染一种氛围。

2. 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形象。

3. 结构上,照应前文、铺垫下文。

4. 表现文章的主题。

教师指定三处:

第一段:渲染恐怖、神秘的氛围。为下文写害怕地狱埋下伏笔,也为后来战胜对地狱的恐惧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十八段:艳丽、勃勃生机:烘托了作者“责任感”及对母亲关心的内心。也为下文我被神秘的力量驱使径直进入地狱做了铺垫。是不是都是明丽的?不是,最后一句,烘托出我仍然害怕去地狱的心理。

第三十一段:烘托母亲的美丽及我当时幸福喜悦的心理状态。表现了爱的力量的伟大鱼神奇。

【结语】

人生成长的脚步从未停止,成长让人无比激动、喜悦,虽然不一定顺利,但只要有勇气,有爱的力量,就一定能成功。

学生齐读最后七段。

六、作业:

以“我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结束本次课堂。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