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碑原文及解释

文章 2019-07-15 06:34:36 1个回答   ()人看过

箕子碑(柳宗元)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①。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②。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③。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④。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⑤。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而不息⑥。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⑦”。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⑧。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⑨。”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⑩。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祭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注释 ①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曾官太师,因封国于箕,故称“箕子”。纣王暴虐,箕子屡谏不听,无奈披头佯狂为奴,被纣王投于狱中。周武王灭纣后,箕子获释,不愿仕周,而归镐京。后箕子封于朝鲜,很有政绩。今《尚书》有《洪范》篇,传说是箕子为武王而作。正蒙难:遭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人品和高远的志趣。法授圣:以治理国家的法典,传授给圣明之君。化及民:施教化使人民接受。及,到。

②殷勤:重视。这里指“六经”中保留箕子言行的记载,情意恳切。

③天威之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为天有意志体现于许多自然现象中。戒:制止。

④并:通“摒”,舍弃。

⑤委身:以身事人,指微子臣周。与:参与。亡:灭亡。

⑥二道:指牺牲生命以维护国祚和委身投降以保个人宗庙香火的两种处世之道。晦:昏暗,引申为隐藏。谟:谋略。范:法式,法则。□(tuí):跌倒。

⑦明夷:《周易》卦名。夷,伤。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则伤,故曰“明夷”。后因以比喻主暗于上、贤人退避的乱世。

⑧生人:百姓,黎民。用为圣师:指箕子所作的《洪范》,对后世圣明之君有指导作用。序:调整。彝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⑨《洪范》:《尚书》篇名。篇中记载了箕子与周武王的对话,是《尚书》的重要篇章。

⑩封朝鲜:《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训俗:改变社会习俗。道德无小大简繁。人无远:人民无疏亲远近。

厥躬:他自己身上。

殄:尽,灭。稔(rěn):原指庄稼成熟。这里指满盈、达到极点的意思。

隐忍:指箕子见纣王无道而隐退,以待起事。

汲郡:今河南汲县。独列于《易》象:指前之《易》曰:“箕子之明夷。”

◇鉴赏 本文是为箕子庙写的碑记。箕子处在乱世,又遭受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

作者史眼如炬,从箕子“正蒙难”翻出微言精义,确乎手眼不凡。文中首先提出了道德高尚而志趣高远的“大人”发端,结思奇妙。接着以“大人”三德——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标准作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具体论述,而重在“正蒙难”上开发。从与比干、微子的比较中见出箕子的高大,使箕子的人品、功业卓然兀立。这种写法能收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效果。

文章先一总提,再立三柱,末作一结,文法匝周,论述有力,见前人所未见,无怪乎前人称之为“醇正坚实千古不磨之文字”。

◇妙评 此等文章,天地间有数,不可多见,惟杜牧之绝句诗一首似之,《题乌江项羽庙》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

一篇文字,真如天外之峰,卓然峭峙。末忽换笔,变作天风海涛,可谓大奇已!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前幅总提分应,平列三段,此是就箕子身上实写。后幅另发一意,独作一段,此是就箕子意中虚写。有实写,子不蹈空;有虚写,笔不犯实。

——清·孙琮批《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