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
摘 要: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炼含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然而,现实中的诗歌教育的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让每位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中有几个关键词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体验”、“领悟”、“评价”,这几个词主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让所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每位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纵观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要想对诗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条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当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事实上,这是对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简单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整体意义的挖掘,他必然造成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枯燥化和低效化。又由于教学观念上的保守,导致教学方法上的保守,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文意一贯、情景交融、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一律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流程来切割肢解并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大大降低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以繁琐作者介绍替代时代特色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学习一篇名篇名作,需要对作者作详细介绍,这样有助于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但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教学习惯,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学生对诗歌意象模糊,不能准确理解诗歌本质,再有背诵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默写时出现形形色色的错别字。这主要是教师轻视背景而重视作者简介的原因。()任何一部诗歌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读者主体意识的流露,无论是抒情,或者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及其创作意图。从而为理解诗歌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会更为准确,为诗歌意义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以字词的解释代替了句意的完美性
一般来说,教师在讲授诗歌要注重字句的赏析,尤其在古诗歌当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讲究“字斟句酌”,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这都说明诗歌在字句锤炼方面是很讲究的。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古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等同于古文教学,在讲解过程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把诗歌翻译成文,这中教法不仅破坏的诗歌的音乐美和结构美,也破坏了读者在审美过程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绝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支离破碎的片言只语。
(4)注重情感挖掘忽视意境把握
许多教师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挖掘,很详细地分析了诗歌通过……抒发……,或表达……这种对情感世界挖掘固然重要,但这种分析只停留在诗歌的表象当中而无法深入透视作者的内心世界。缺乏对诗歌意境的总体感知和把握,对诗歌的赏析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从深层次揭示其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又怎样把握意境呢?这里只做简单介绍,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思想内涵和语言呈现。而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涵。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表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因此,当一个物象已经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由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一个物象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所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原型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
张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说: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这说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学中,教师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会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概念也模糊不清,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化传统更是一纸空文,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这种审美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
① 构建审美认知结构
张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谈到: “一切审美信息都是由审美认知进行加工和处理,审美认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信息加工基础,没有审美认知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审美活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是对生活知识,历史文化以及书本知识的积累,这些日常成长中积累下来的各种信息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接触到美的事物时,能够自觉地进行审美的信息加工上,从而获得关于对外部事物或艺术品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义,为审美情感的产生打下认知过程。如熟悉小家碧玉的典故时,当我们阅读贺知章《咏柳》的过程中,“碧玉妆成一树高”的诗句时,脑海里会出现婀娜的杨柳与现实中亭亭玉立的姑娘联系在一起。还有,当我们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脑海中会出现春天盛开的梨花和下雪过后整个树上都披满了雪花,这两种景象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果不完善,生活知识积累不够,个人现实经验不足,是不利学生的成长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德国伽达默尔说:“一切自我认识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这就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审美认知。
②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结构
审美情感就是指个人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与审美认知过程密切相连的,个体对外部事物是否满足个体审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体验,这种情感具体表现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褒贬善恶持某种态度,比如说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愉快,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悲伤,一些事物让你心潮澎湃,一些事物让你义愤填膺,一些事物更让你悲痛欲绝,这些都是伴随认识产生的审美情感。就诗歌而言,我们知道“愤怒出诗人”,“忧愁又思而作《离骚》,这说明审美情感能刺激人的心灵,从而产生感情的流露,在审美情感培植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不同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
(2)朗诵的教学策略
我们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朗诵,就如同歌舞缺少了音乐。因为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在吟诵过程中达到口到,心到,情到,”积累岁月,见道弥深。“讲的是,书读熟了,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含义。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程对古诗文教学的目的性重新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教学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以气求声“,”口不绝吟“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教师应该在”读“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潜心研究,精心引导,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让学生”音组里每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都可以随文义语气而有伸缩。意义着重时,声音自然随之而长而高而重;意义不着重时,声音也随之而短而低而轻,同是一个字,在这一音组里读长读高读重,在另一音组里读低读短读轻全看行文口气。“如在朗读中必须注意诗歌的音乐性特征。
参考文献
胡远。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对话教学策略刍议.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1)。
李维林。 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学语文,2009,(2)。
陈国仁。 为诗歌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初探. 魅力中国,2009,(29)。
周晓燕。 关注诗词教学 呵护学生性灵——关于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 教育艺术,2007,(1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