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白的偏执

文章 2019-07-15 05:52:17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李白诗才盖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斗酒百篇,挥毫间便成千古奇作,无愧于“诗仙”之称。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出三峡顺流而下,开...

李白诗才盖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斗酒百篇,挥毫间便成千古奇作,无愧于“诗仙”之称。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出三峡顺流而下,开始了求仕的生命旅程。其时“开元之治”如日中天,大唐王朝生气勃勃,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辉之中。大唐皇帝李隆基昭示天下求贤若渴,李白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不必怀疑当时朝廷求贤若渴的真实性,更不必怀疑李白冠绝一世的超迈之才。

当李白站在船头,将满江风景纳入胸襟,将天下纳入胸襟,他怎么也想不到,直到自己的生命最终时刻,他也没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笔者看来,他并非没有当官的机会,而是纯粹自作自受,可能很多人认为如此评价,似乎很不公平。

下面,就谈一谈,关于李白为什么不能当官的原因?

第一点,性格使然。

李白本是有名的孤傲之士,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梦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骨子里对芸芸众生趋之若鹜的求仕之路,根本看不惯甚至不屑一顾,所以他偏偏不去“赶考”,也怕麻烦,不想通过层层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入仕,只想走一条“快捷方式”。

在唐代,一个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如果出身于王公贵族的家庭,可以享受朝廷的特殊照顾委以官职;如果出身寒门又想上进,就只能通过正规渠道参加科举考试了。

在封建社会,一个读书人不参加科举是不可想象的,而李白就是一个终身未参加科举的诗人。

出川后的李白遍拜公侯之门,以求进身之阶,实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理想,但却“十谒朱门九不开”,屡遭碰壁。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托门拜府,无功而返。进身无路,报国无门,诗名、文名满天下的李白心头泣血,悲愤难平,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有人说,之所以李白不参加科举,是因为他的身世,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无法参加。篇幅有限,再次暂且不论。

第二点,藐视皇权。

天宝元年,朝廷召李白入长安,千载难逢的机遇终于来了。

李白欣喜若狂,以为从此进身有路,报国有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入长安后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礼遇,侍诏翰林院。但李白不久就失望了,在他看来,皇上欣赏的仅仅只是他的文采而已,只不过是“倡优蓄之”,侍宴、侍游、侍浴,歌功颂德,点缀太平。换作一般有志之士,距离天子如此之近,尽管暂时没有委以重任,尽可潜龙在渊,以待冲天之势。

那么,李白如何做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活画出他的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敢叫当今天子久等,敢叫当朝贵妃磨墨,敢叫宠臣高力士脱靴,真是不是狂人本色。

试想,你现在就任某个企业或政府单位,你敢对领导如此态度吗?即便是你才华横溢,劳苦功高,为老板赚钱的主力军,你敢吗?即便喝醉了,想必大多数人也不敢,但李白敢。

李白太傲了,也太狂了,不仅敢让贵妃宠臣磨墨脱靴,还看不起那些个宦官皇亲,且不论人际关系如何,甚至就连唐玄宗都不怎么被放在眼里,这在古代封建王朝是大忌,就算真有惊天动地的才能皇帝也不会用你,毕竟封建统治者要的是一群奴才,而不是一个狂人。

最后,志大才疏。

自古以来,文人从政成功者不乏其人,如诸葛亮、王安石、苏东坡等,但文人从政失败者更是数不胜数。李白更不同于其它循规蹈矩的文人,究李白一生,时而论剑说侠,时而陶醉名胜,时而求仙访道,时而退隐山林,纵然有“三顾频繁天下计”的抱负,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但其身份却始终是个形骸放荡的行吟诗人。

在这里所说的志大才疏,并非指的诗才,而是他的政治才能。

从李白的诗文中不难看出,他抱负远大,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试想他在唐玄宗宫中担任翰林学士两年,难道都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吗?经常伴君左右,甚至敢让贵妃磨墨,敢叫宠臣脱靴,难道不敢吐露下自己的卓越政治才华吗?

从他进京之后的种种表现,确实和他所说的自比诸葛相差甚远。

所以,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到底是因为小人的谗言陷害,还自己的政治才能有限,很值得怀疑。除非唐玄宗有眼无珠,诸葛再世,相伴两年却不识,失之交臂。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