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失在渠道里的岁月优美散文
家乡的马安山是古镇安府郡城十大风景之一。西面沿山脚有一条已经荒废的水利渠道,尽管岁月的风雨侵蚀使它残破不全,但它在我记忆的脑海中总是印象深刻。闲暇之日,我与友人到马安山附近走走,特地在那里驻足一番,寻找那失去的岁月。
山还是那座山,但见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也许人迹罕至,植被很是茂盛,到处是浓浓的绿意,空气也特别清新,令人生出无限遐想。
记得我刚当水利民工的时候,离开初中校门还没有多少天,每天就在离这山不远的附近抬运水泥。那时,人流如潮,工地架着高音喇叭,整天播放革命歌曲作鼓动工作。其中有一首印象尤深,叫《阿瓦人民唱新歌》,歌曲节奏欢快,热情洋溢,与当时壮观的劳动场面相配合,确实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气氛。运水泥的路程近一公里,中间沟沟坎坎,上上下下,两人一担,每次抬两包,有两百斤重,每天来回走几十趟,不少民工力壮如牛,健步如飞。我刚出校门,还不习惯这种超常的体力劳动,肩膀又痛又辣,晚上回家,就着昏黄的火油灯看,肩膀肿起红红的一块块。虽然曾经有过不干的念头,但在靠工分吃饭的日子里,这种念头转瞬即逝。有一次加夜班,任务是搅拌水泥砂浆。时值深秋,衣服单薄,寒风冷飕飕的,直咬骨头,叫人难受。我和工友一样,明明知道冷,但也不当一回事。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干到深更半夜,收工回到工棚,尽管衣服鞋袜沾满水泥砂浆,但简单洗漱后,又累又困的我头刚碰到枕头便进入梦乡。在这条水利工地上,我一干就是一年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活外,还挖过土方,破过大石块等等;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盐水送的饭,真真切切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仔细寻找当年的渠道,但见一头已被踩成一条小路,原本宽阔的涵洞口已被淤泥堵得结结实实,如不仔细辨认,根本就看不出这里曾经有一个涵洞;另一头的渠道隐没在杂草丛中。渡槽保存比较完好,要不是它还架在那里,谁也不知道原来这里有一条渠道。看着渠身满是淤泥腐叶,就知道早已年久失修,毫无效益可言。往山下望去,那根灰色的反虹管有一半已被长年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埋住。三十多年前,每当休息的时候,一位民工朋友经常走上高处引吭高歌,来来回回就那么两句:“我站在虎头山上,迎着朝阳我放声歌唱。”青山依旧在,不知那位民工朋友现在何处?他也应该五十开外了吧?岁月悠悠,不知他还记得曾经抛洒过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否?或许这种出力干活的事对他来说很是平常,毫无惊天动地可言,再加上时间的流逝,早就淡忘了。想当年,这根反虹管曾经像一条巨龙吞珠吐玉,甚是威风!现在却像一条毫无价值的僵虫寂静地躺卧着。它已失去了当年的气势,四周长满了野草,有几头水牛在旁边悠闲地吃草。这条渠道的荒废,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亦有材料质量的问题。但有趣的是,如今,这山附近的村民也并不因为这条渠道的荒废而陷入贫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他们摆脱了贫困并逐渐走上致富的大道。
青草留遗址,山岚诉旧情。我和友人在柔软的草地上徘徊,望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不已。这时,附近村的几个青少年有说有笑从对面的公路上走来,一看就知道是正读高中的学生。默默地看着他们,目送他们向山前的大道走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欣慰。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