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文章 2019-07-15 05:39:08 1个回答   ()人看过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

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

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

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

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

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译文】

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状。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

本条主要说明内伤不足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原文】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①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②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③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释】

①荣气:荣气即营气。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译文】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评析】

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

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

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泻漆,谓漆汁下泻。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小、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

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评析】

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原文】

脉来缓①,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释】

①脉来缓:脉搏的至数缓慢。

【译文】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评析】

本条讲辨结脉与促脉及其病理机转。

结脉与促脉,都是脉有歇止,但两脉的性质截然不同。结脉的形成机转,是阴盛阳虚,阴气有余,所以脉来慢而缓,阳虚不能与阴相续,因而时有止歇。促脉形成的机转,是阳盛阴虚,阳气有余,所以脉来快而数,阴虚不能与阳相续,因而亦有止歇。但是必须明确结、促两脉,都是脉能自还,一止即来,而且歇止也没有一定的时间。如果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而歇止又有定数的,那又是代脉危候,应当区别开来。

【原文】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①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

①弦:脉如弓弦之劲急端直。

【译文】

脉浮而紧张有力,称作弦脉。所以名弦,因为其形状与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动;如果按之移动形如转索一样,那就不是弦脉而是紧脉了。

【评析】

本条说明弦脉的特征,及与紧脉的鉴别要点。

弦脉与紧脉,在外形上颇相类似,而性质上迥不相同。文中所谓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脉寓有浮紧的现象,但并不等于说浮紧就是弦脉,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为了防止误会,于是又提出两脉的鉴别要点,弦脉状如弓弦,端直而长,按之不移;紧脉状如转索,按之劲急转动。这就突出了弦与紧的主要区别,而不会误认。

【原文】

脉弦而大①,弦则为减,大则为芤②,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

①大:脉形粗大。

②芤(kōu):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③革:脉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坚而中空,状如鼓革。

【译文】

脉象弦而大,弦而中取无力,即为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为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见此脉的妇女,多是流产或崩漏下血之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评析】

本条讨论革脉的特征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脉的特征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样,因而名为革脉。由于革脉是浮候劲急粗大有力,与弦大脉类似;而中空无力,又与芤脉类似。因此举出弦、大、芤三脉来形容比较,真是形神毕肖。又以三脉来分析说明病理机转,从而使对革脉主病有较完整的认识。革脉的病理机转,主要是阳气不足与精血内亏,因此,见到革脉,就可推知妇女必然是半产之后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则多是大出血之后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原文】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

问:有些病症先发战抖,既而汗出,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答:脉象浮而紧,当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这是正气本虚,是以汗出之前发生颤抖。脉浮是邪势向外,所以应当汗出而解。假使脉象浮而数,按之不空,这样的病人,正气本来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抖的。

【评析】

本条就脉象探讨战汗的机制。

【原文】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

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故可知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评析】

本条承前节说明不发生颤抖而汗出病解的机制。

【原文】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

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①。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释】

①解以夜半:病解的时候在半夜里,因半夜子时,是阳生的时候。

【译文】

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若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评析】

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

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

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

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评析】

从脉象上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在疾病的预后诊断上,应注意脉症合参。一般地说,脉症相符者生,脉症相失者死,如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但二者的比重上,脉象尤其重要。本条所述三部脉大小、浮沉、迟数相等,为阴阳和平,病情虽剧亦当痊愈的预断,正是脉症合参而以脉为主要依据的例证。

【原文】

师曰:立夏脉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为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若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必须用发汗法治疗;若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重了,则无须再发汗了;若全身畅汗者,第二天病就会解除。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故知道病当痊愈。其他季节的脉象亦可依此类推。

【评析】

本条说明脉象与四时的关系及兼表症的治法。

人体正气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在脉象上,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不同。在某一季节里,就应当具有某一季节的脉象,方才是正常的平脉。如果脉能应时,就是有病也不会太重,而且容易痊愈。因为脉来应时,表示正气充实,虽一时不慎,外感客邪而病,但体内尚无大的变化,所以知病可自愈。

【原文】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译文】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若有迟脉出现,即病在脏。

【评析】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判断病变的部位。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分属于表里脏腑,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虽仅举寸口,实际上包括寸关尺三部在内,不可不知。

【原文】

趺阳脉①浮而涩,少阴脉如经②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

【注释】

①趺阳脉:足背部的动脉,在第二、第三跖骨之间,相当于冲阳穴部位。

②少阴脉如经:经,正常也。指少阴脉如常,没有变化。

【译文】

趺阳脉浮而且涩,少阴脉如常的,这是病变在脾,照理应当发生下利。怎么知道的呢?如果脉浮而大,则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并不浮大,却是浮涩而不畅,所以知道为脾胃气虚。因为少阴脉弦又现浮象,乃调和无病之征,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反见脉滑而数,则为火热内伤经脉,将发生便下脓血。

【评析】

本条讲趺阳脉和少阴脉合参,可以确诊病变部位,与推断病势的发展趋向。

本条指出少阴脉如常,表明少阴无病,趺阳脉浮而涩,标志着脾胃虚弱,按理分析,应当发生下利。然而必须注意浮涩与浮大不同,如果脉浮大,就属于气实血虚,切不可与浮而涩相混。为什么说少阴脉弦而浮,是少阴无病,这是因为弦脉属肝属木,浮脉属肺属金,少阴脉现弦浮,是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子母相生,经气调和,所以说少阴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而见到滑数,则是下焦有热的明症,火热内伤经脉,又可能发生下利脓血的变症。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大叶钓樟

【译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并见,为风寒侵表之象。卫气就会被风邪所伤,而营气则会被寒邪所伤。营气、卫气皆病,骨节疼痛就会出现,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评析】

此条是论述太阳病表实症的脉症治法。

脉象浮紧,是太阳表实症的主脉。由于风寒外束,荣卫受病,以致经气凝滞,所以骨节烦疼,邪既在表,当然须用发汗方法。所谓脉浮为风,脉紧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不过是分别解释病理,其实风寒并不能截然分开,不必拘泥。后世有部分注家,将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荣卫,绝对化起来,并说成三纲鼎立,未免脱离实际。

【原文】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译文】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为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因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故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这样的原因是,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故胃中烦热,意欲裸体减衣。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评析】

本条讲辨阳微阴弱的脉症特点及其病理机转。

本条从脉微而涩为阳微阴弱的标志,推知恶寒发热无休止时的症候不是外感病,而是由于医生误治所致。不应汗而误发其汗则伤阳,不应下而误用攻下则伤阴,阳伤则产生恶寒,阴伤则产生发热,阴阳两伤,所以恶寒发热无休止时。这种恶寒发热,除了脉微而涩可做确诊依据外,其本身也有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阳微恶寒的患者,纵当极热的季节亦欲着复衣;阴虚发热的患者,纵当极冷的季节亦不欲近衣。至于文中仅提冬夏二季,意在说明机体与自然节气的关系,因为夏季阳气在外,阴气内生,夏天的井水反冷,就是这个缘故。人体应之,也是阴气在内,阳虚的人一经误汗,则里阳更微,胃中虚冷,阳虚不能胜寒,故而欲着复衣。冬季阳气在里,所以冬时井水反温,人体应之,亦阳气在里,阴虚的人一经误下,则里阴更弱,胃中烦热,阴虚不能胜热,故而欲裸其身。

【原文】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①者,攻之②不令发汗,属府③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释】

①属脏:病邪在里的意思。指出“属脏”就意味着病邪深入于里,并不是五脏真有病变。

②攻之:治疗的意思,不可一概认为攻下。“太阳篇”里有“攻表宜桂枝汤”,就是很好的注脚。

③属府:邪热炽盛的意思。古人以大热属胃,不一定是肠有燥屎。张隐庵认为指膀胱水府,似嫌有悖原意。

【译文】

脉象浮而且大,心下部反而硬满,如属热结于里的,治疗时不可使用发汗方法;热邪炽盛的,也不可使用利小便法,因为小便一多,大便就会燥硬。汗出较多则邪有出路,邪去则热退而病愈,反之汗出太少,则邪不得外泄,热邪伤津,也会导致大便困难。这时可酌用下法治疗,但是如见到迟脉,则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

【评析】

本条揭示热症发汗、利水法的禁例与热症汗多、汗少的不同机转。

浮大脉一般主病在表,不应该心下硬,现在反而见到心下硬,这时对浮大脉就应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机械地视为表脉。心下硬而脉浮大,当是阳热之邪结于胸脘部位。所谓入脏,就是指热邪在里,所以不可治以汗法。所谓属腑,又是指在里的阳热炽盛,由于热盛最易耗伤津液,所以也不可渗利小便。假使误用渗利,而致小便过多,那么津液外泄,就必然引起大便燥硬。关于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又是指出阳热症候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一是汗多则邪有出路,热可随汗而解;二是汗少而邪不得外泄,热邪耗津可引起大便困难。治疗这种便难,当然可以酌用清热通下方法,不过还须结合脉象,如果脉迟,标志着营阴不足,那么攻下方法又当慎用。

【原文】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①,此为医咎,责虚取实②,守空③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注释】

①哕(yuě):有声无物曰哕,即俗称呃逆。

②责虚取实:把虚症当做实症治疗。

③守空:荣在内为守,“守空”即内守的荣血空虚之意。

【译文】

趺阳脉浮,浮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塞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皆会出现呃逆。均为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误用治实症的方法治疗虚症,对于空虚之症,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使胃气虚竭。若脉浮而鼻中干燥的,鼻孔势必出现出血。

【评析】

本条讲趺阳脉浮属于虚症的病理机转及误治的变症。

大紫草

【原文】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译文】

凡是脉象浮数,应当有发热和像冷水喷洒一样的恶寒。如果有局部疼痛的地方,而且饮食如常,这是蓄积痈脓的征象。

【评析】

本条讲外感与痈疡辨证。

浮数脉,一般多见于表证,所以说当见发热恶寒等症。但是痈疡外科病也会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那就不是外感表症,因此,必须注意鉴别。本条特提出两点:一是必伴有局部疼痛;二是饮食如常,极有辨证意义。

【原文】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①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②,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释】

①战惕:震颤发抖。

②差迟:病愈的日期延迟。

【译文】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全身伴有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就会延迟病愈的日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做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评析】

本条讲论阳虚不能做汗的脉症和病理机转。

邪在肌表,是以脉浮,阳气虚弱,是以脉迟。邪气怫郁,是以面热且赤,正邪相争,是以战惕。六七日是正复邪衰的时期,如果正能胜邪,就能汗出病解。但是如果里阳素虚,正气当欲解时期虽能奋起驱邪,而发生战惕,毕竟因里阳不继,终未得汗出,反而发热,则病愈的日期势必推迟,而病程就必定延长了。

【原文】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①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②,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释】

①踡(quán)卧:眠卧时身体踡屈不伸。

②胎滑:苔滑,舌上有腻滑的白苔。

【译文】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蜷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为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若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若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盛,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若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即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为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的征兆,这时病就比较难治了。

【评析】

本条指出表里疑似脉症的治禁,及其病变转归和预后判断。

脉象尺寸俱紧,标志着邪盛,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为表邪闭郁,蜷卧足冷,舌上苔滑,又是虚寒之象,确实寒热疑似,虚实难分。因此,特郑重提出“勿妄治也”的禁例,示人宁可稍待时日,仔细观察病情,切勿乱投药物,以避免鲁莽治误,这一点十分重要,必须牢记。七八日之后,病情有好转与恶化两种可能:如果热微而手足温和,表明邪退正复,为病势将解;如果反发高热,则是正虚邪盛,为病势转剧而难治。此外,根据现有病情,还可推断出将要发生的症状,如仍然恶寒,不仅是表证未解,由于表寒外束,必致气逆欲呕;如腹部疼痛,知寒邪在里,脾寒气陷,必然要发生腹泻。

【原文】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①,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释】

①卫气失度: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

【译文】

脉象浮而滑,浮为病在阳,滑为邪气实,阳分邪实太过,脉象又会数急,这时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浮滑的脉变为数急,并且发热汗出,已成阴液外亡,孤阳独亢之势,这是不治的死症。

【评析】

本条从脉象变化辨阳亢阴竭危候。

脉象浮滑,表明阳热亢盛,但并不是死候。若其脉由浮滑转为数急,发热而汗出不解,不仅卫气失其常度,而且邪热不为汗衰,阳热过于亢盛,阴液有立见耗竭之势,故断为不治。

【原文】

伤寒,咳逆上气①,其脉散②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注释】

①上气:谓气壅于上,不得下行。

②脉散:举之浮散,按之即无,来去不明而散漫无根,所以叫做散脉。

【译文】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症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征象,属于死症。

【评析】

本条讲咳逆上气脉散,为形损危候。

伤寒咳逆上气,是临床常见症候,例如太阳病,“其气上冲”,“喘而汗出”,“喘而胸满”,“咳而微喘”,“下之微喘”等,都非死候。又如阳明病,“脉沉喘满”,“腹满而喘”,也不属死候。只阳明病“直视谵语,喘满”和少阴病“息高”,才是死候。所谓“脱形”,指形肉已脱,“身热,脉小以疾”是阴气已竭。今脉散,乃心荣不能上注于脉,失去控制之权,阴阳二气已败,故为死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