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细菌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生物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细菌的相关知识;
(2)完成课前发的预习作业,收集有关微生物学史的相关信息。
4、教师课前准备:
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课题※《细菌》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设疑导入】逐一导入图片,同时提示学生自习观察图片所示的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图片导入】导入“针尖上的细菌”(电子显微镜下,针尖上的细菌照片)
【百度图片】
教师:归纳学生的分析,并揭晓答案。通过将细菌和针尖的比较,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
【设问、自主阅读】
教师:设问“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呢?”,“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8-59页“细菌的发现”相关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
【小组讨论、总结】
经过几分钟的阅读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两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陈述。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小组间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仔细聆听每小组同学的回答后,对其中优秀的回答给予表扬鼓励,而其中不足的地方给予纠正。随后,导入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显微镜的图片,并对此部分做适当补充。
【图片导入】导入列文·虎克及其显微镜的图片
【百度图片】
列文·虎克
显微镜
【教师讲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也不算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乡政府的公务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每天下班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磨镜片,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到现在手工再也没办法磨制那么大的倍数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因此,这算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菌是第一次发现细菌。
【设疑转而导入巴斯德实验】
人们这时候虽然已经观察到细菌了,但是细菌究竟怎么来的呢?当时的人们啊,几乎都是受宗教的影响,认为这些小东西是神创的活着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这样的吗?大家现在在接着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巴斯德是不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59页第二段课文,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代表陈述
教师:好,各小组讲的都挺好,大家的讨论都能够切中要害,没错,巴斯德并不认可前面讲的那种观点,他并没有受前面观点的影响,自己用巧妙地实验说明问题,这种怀疑精神真是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同时巴斯德这种不被大家公认的所谓“真理”左右,客观的去探究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值得大家学习。巴斯德这个巧妙地实验就是微生物界著名的“肉汤实验”,这个实验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书上没有介绍,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PPT课件展示讲解巴斯德实验】
教师: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细长而弯曲的鹅瓶颈,瓶口不封闭。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导入下一教学目标: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投影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嗯,没错。细菌的第一个形态特点就是小细菌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用的光学显微镜即便放到最大也无法看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观察病毒的仪器来观察,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电子显微镜。
【展示电镜下的细菌】
这个是去年令欧洲乃至世界恐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这是电子显微镜下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家可以发现每个细菌都是圆球状
这又是另外一种形态的细菌
教师:那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我们这些细菌都是什么形态的啊?可以对照我们的课本找答案。
学生:杆状、球状、螺旋状。
【随堂练习】继续展示图片,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