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读练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7-15 03:19:16 1个回答   ()人看过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的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纵观阅读教学现状,“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诸多教师的重视,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等诸多方面较之过去都有明显长进,但距“美读”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对读的理解的狭隘性,对读的训练的简单化,注重形式上的要求,忽视实质性的指导。因而“美读”指导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为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做好美读示范准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方法加强“美读”训练的指导。

一、精心导入,形成“美读”的情感基调

每篇课文都有其情感基调,或明快,或深沉;或欢畅,或悲哀;或活泼,或凝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情感基调,这是“美读”的重要基础。而学生对课文情感基调的把握往往须借助于之协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创设又很大程度上由新课开始时教师的神情、导语所决定。为此,须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的和谐气氛,从而为课文的‘‘美读”创设必要的情感氛围。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叙述了首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告别总理的悲壮场面,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可这样导人:教者手捧教本神情严肃、步子缓缓地进入教室,扫视四周,确保教室绝对安静,以形成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继而这样导人:同学们,有关敬爱周总理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能说给大家听昕吗?(引导简述)你认为总理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呢?以拓展背景,使学生整体了解总理的形象。继而语调深沉地进行描述:同学们,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好总理啊,1976年1月8日,他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高山哭泣,江河呜咽,全国人们处于无比的悲痛之中。这天,总理的遗体就要火化了,首都人们扶老携幼,伫立长安街两旁,与总理告别。《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就具体描述了那人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这样导人,就为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想象还原。强化“读”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每篇课文都是客观生活(或客观事物)的描述,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才能为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基础,以强化学生对思想情感的体验。如阅读《草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想边想象: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了二至五段,在你跟前分别出现了什么画面?读后让学生借助投影口述‘见闻”。这样通过想象,写景的语言文字就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草原风景图:天空的碧蓝,草原的碧绿,小丘的柔美,羊群的活泼,便活现在眼前;写事的语言文字则成了一幅具体形象的主客欢聚图:迎客的热情,会客的激情,款待的盛情,联欢的神情便漾于画面。这样语言变成了形象,就为引导感受画面,体会情感,实行“读”提供了依据。

三、引入情境,深化“美读”的情感理解

“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心理的沟通,情感的联系,就是美读的重要基础,否则读书时当局外人,作壁上观,那就根本算不上什么“读”。因此,在让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内容还原成语言画面的基础上,可引导其扮演人物,进入文中,步入境里,以促使学生观其行、通其心、感其情,从而发挥情境的感染效应,以深化学生对语言情感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阅读中可这样引导:如果这一天你来到十里长安街上,看到这么长的队伍,这么多的人前来为总理送行,你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引发心底的呼唤;如果你看到那些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领着孩子的青年夫妇泪流满面的学生,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激发心中的怀念;如果你是《温暖》中的清洁工,《周总理的睡衣》中的护士,《关怀》中的学生,《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小扬眉,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诱发真诚的思念。这样引入情境能有效地缩小学生与事中人物的差距,使他们心理沟通、心灵沟通、情感沟通。这样,课文朗读就不仅是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的表露,而且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提示引读。促成“美读”的情感共鸣

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还原、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学生大都能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但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至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差异,有时仅靠形象的还原、角色的扮演,学生往往还是身不由己、情不由衷。这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朗读提示、点拨引读,或描述画面、提示情境,或挖掘内含、提示情感,或渲染气氛、提示语气,以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么一段:“‘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这是课文情感的聚焦,一字一句都是小女孩心的呼唤,情的表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引导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可这样引读:读了这一节,在你眼前的小女孩是什么样子啊?以引导想象小女孩衣服的破烂,身体是瘦小,满腔的泪水,下跪的双腿,上举的双手,颤抖的声音。既而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发:同学们,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你看到了奶奶——世界上唯一疼你的奶奶,你会怎么喊啊!(稍停,酝酿感情)让我们一块向奶奶发出呼救吧!这样,引导领悟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就能有效地促进语言、情感、内含的有机统一,教师、学生、作者的心灵相通,从而使学生的朗读化作作者情感、文中人物情感的自然显露,以达到“美读”的要求。再如,“珊迪受伤了……”(《小珊迪》)在学生感受理解内容、感悟理解情感后,可这样描述:同学们,你看,小比利手拿四个便士来到作者面前,想到身受重伤的哥哥独自躺在家里随时都可能死去,想到自己今后再也无依无靠了,他是多么难受啊!他还没有开口,泪水就刷刷地流了出来。你听。他颤抖着声音哭诉着——(生读)这样以境诱情,强化感受,能有效地保证“美读”的效果。

当然,‘炭读”训练的知道包含内容较多,诸如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停顿等。但我认为,只要抓住情感这一线索着力指导。其他方面的知道就能自然地融人其中,从而使‘读”达到预期的目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