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论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大学生;新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构思与展望。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重复发生或动作巩固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并在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对社会体育参与的程度和终身体育的形成。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这对有的放矢地推进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等学校的90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其中,本、专科学校各4所)。
1.2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的项目分布、锻炼价值取向、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锻炼的方式与时间等,进行分析并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在正式调查之前,曾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应检验。发出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为439人,女生为407人。
1.3数理统计法
将所得数据和信息归类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指,学生在了解与认识体育现象、获得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识的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大学生经过了10多a的学校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男、女生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良好的,已具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点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男、女生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有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和足球等;女生则喜欢倾向于具有一定的运动量,但对抗性比较小和少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等,而作为基础项目的田径参与的人却很少。从项目的选择上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式已不局限于单一性活动,说明了大学生们选择的项目是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来考虑的,这也折射了学校体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体育锻炼环境。
2.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
从表3调查结果来看,有81.4%的学生认为参加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可见,大多数学生锻炼身体的动机是明确的;而娱乐身心68.0%,健身美体55.2%,社交40.3%。这体现了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和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性需要,同时,也为我们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融洽社会人际关系的桥梁。
2.4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表4结果显示:有53.2%的大学生对“锻炼兴趣”作为影响个人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首要选择,这充分表明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学校体育教学占49.1%,说明学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场地器材不足(占47.9%),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锻炼,从而放弃了体育锻炼,这主要是近年来各高校扩招,教学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锻炼场所以及运动器材。
2.5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5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娱乐、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功能在今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很好的体育锻炼的方式,这就给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迫切问题,尽可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给学生一项或多项体育内容,使他们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和手段。
2.6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直接反映了其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从表6的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虽呈良好趋势,但与其实际参与锻炼情况有较大的差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才有16.3%,有26.9%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次体育锻炼,32.2%的大学生偶尔才参加1次;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人数越少。这一现状反映了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但自觉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低,形成了态度与行为的脱节。
3对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构思与展望
从以上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加锻炼的人数偏少,造成认识和实践的脱节,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未能形成。而大学生们的自身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是影响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兴趣,提高大学生们的体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增进学生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3.1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在校期问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不应该有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等,更不是为了参加高级的运动竞赛而夺奖牌。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势必会挫伤那些因先天因素不足影响运动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作为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必须予以淡化,高校体育应以健康为核心,体育锻炼增进健康要以人为本。同时,在实现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方面,应坚持把学生的体育要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把体育育心和育德相结合;把锻炼学生的身体、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把单纯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辅导等活动相结合;把全面发展与区别对待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等原则。教学过程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3.2构建新教材体系和内容
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缺乏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整个教材体系内容中,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修养的培养。传授既有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与保健,又有身体机能评价、传统养身理论及体育政策法规知识,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在技术内容的教学中,应保留一些文化含量大、技术难易适中、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竞技项目和民间娱乐健身内容,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二项能终身从事锻炼的项目及其方法,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3.3优化教学体系和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终身化为主线。因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不能独立锻炼身体,到逐步独立,再过渡到独立自主的转化过程;是培养学生即使毕业以后,也能根据所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从事科学锻炼,以形成了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锻炼习惯。而锻炼习惯是在体育兴趣和意识作用下长期练习而形成的,教法的改革更新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意识的因素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不能做“讲师”,而应做“导师”,增加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或创新的“探索式”的转化。改革现有的教学时数分配,建议在大学期间都开设体育课,并做到普及健身教育与选项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俱乐部式的教学,以此来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了保证,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评价体系是教学指挥棒,它往哪里指,学生就跟着往哪里走。过去应试教育主要看结果不看过程,是绝对评价。体育课上的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注重体育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比如规定100m跑的及格成绩是14.9s,差1s也不能及格,即便是有些学生在原始成绩是18s,而通过努力学习后提高到15.5s,在整整提高了2.5s的情况下还是达不到及格要求。这就意味着,体育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即使不努力学也能及格,而基础差的学生,不论怎样去努力或进步多么显著,只要成绩达不到及格要求,也就很难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和快乐。这样必然会极大地挫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由此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差异和积极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看到自己的努力结果和每一次的进步,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以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应做到结果与过程、理论与实践、记忆与运用并重的整体考核方法,即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3.5建立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作用,建立体育锻炼、运动健身咨询网络系统,随时向学生提供有关体育锻炼的咨询、运动处方的运用、各种运动健身的方法、健身信息等。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在线提供即时的咨询和答疑。丰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增加体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和事业的关系,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自党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学校要为大学生们提供必要的锻炼时间、场地、器材,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4结束语
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后天性、稳定性、指向性和省力性等特征,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等。因此,新形势下的体育课程教学,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广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多方位的体育教育;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