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优美散文
山雨还没来时,雾总是先行的,看得见,摸不着,但是能感觉到的,触肌似有微凉。走在山路上,听到风拍打树叶的哗哗声响,以及那牛铃的叮当声,迎向前去,就与山雨碰头了。牧童们怕山雨的纠缠,纷纷躲进叶茂荫浓里,却拦不住雨水顺着叶面滴下来。看着树外,雨势时骤时疏,雨点时缓时急,雨雾时浓时淡,犹如一幅朦胧洒透的水墨韵味,使人无由地多了几分感受。
于是,山道上寂寞了一些时日的伞花开放着,五颜色六色的。惊鸿一瞥就擦肩而过,一股好闻的青春气息在山路上漫开……此时此际,即使你头上生满白草,心境也会生机盎然。古往今来,雨落乡间润万物,旧雨新雨无别样,只不过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各异而已。杜甫笔下的雨是一种精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南宋词人蒋捷笔下的雨则折射出人生的况味,“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皆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那律动的雨韵,总是把诗人词人的心境浇得湿漉漉的,而所有与雨有关的诗词,都如此耐人咀嚼。
牧童骑牛穿细雨是一页乡间的记忆,始终夹在人生的这部大书中。少年时代的我,也曾有过这种经历。难忘的是在一顶淋湿的竹笠下,披一件茅草蓑衣,蹲着钓一溪响泉,鱼与卵石的倾诉沿着细长的雨声隐若浮起,在水面形成一朵朵心跳,与万物的声音融为一种和谐的天籁。但年少时感悟肤浅,听着溪水在脚下哗哗地不间断地流淌,雨水在头上滴沥,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激动。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山雨的性格有时真让人捉摸不定。在溪畔的阡陌间,年轻的母亲定是看望外婆归来;在雨脚轻轻远去的正午,把撑开的红伞放在脚边,坐在山路旁的岩石上,松开绣花背带,将啼哭的宝宝从背上揽到胸前,然后撩起衣服,把丰腴的乳峰和粉红色的乳头凑向儿子的小嘴。宝宝咂摸有声地吮着吸着,睁开眼睛望一眼母亲,笑了,虽然粉嘟嘟的嫩脸庞上还残留着泪水。年轻的母亲从衣袋里摸出一块花手帕,轻轻地为宝贝儿子拭去泪雨,脸上也漾起满足的笑意。在皖西南的乡间,这样的景致很是寻常,随处可见,留在我心中变成了一首人性味浓郁的抒情诗。
栖居小镇多年之后,童年乡间雨韵在意识里早已逐渐淡去,物质的丰富使得精神日渐空虚起来。那种空虚是一种寂寞,寂寞得好象置身于一间硕大的空屋。于是,渐渐地生出一种怀想和眷恋———那属于乡间、属于风、属于雨、属于雷电的东西。说来也好笑,少年时经常处于风雨雷电之中,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却不知为福;当你懂得,却已远离乡间了。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雨无雨又如何,总是难得圆满。不居繁华闹市,不住高楼大厦,离黄土地近一些,离大自然近一些,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雨韵,在你的听觉里也会化作一种天籁,抑或一涧瘦泉。
说是黄钟大吕也罢,说是乡谣俚曲也罢,听雨,长歌短调总是情,尤其是在知天命的年岁里来品味,其感悟似又别有一番韵致。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