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维文学赏析

文章 2019-07-14 23:51:01 1个回答   ()人看过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分享了鹿柴王维古诗,欢迎欣赏!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这是一首简单的小诗,特别适合用来发呆,看着诗,想着想着画面,别有一份清幽宁静,有时甚至能舒缓一分燥气,给内心带来一分清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到第一句,会以为这是一座寂静的山,没人,但接下来又听到了人说话的声音,有人!视觉上看不到但听觉上能听到,通过声音的衬托反而显得这山更加寂静。王维似乎很喜欢“空”字,在他的山水诗中一般看不见人,但又会让你感知到人鲜活的存在,就像《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对应首句的“空山新雨后”亦是如此。不过“有人”并不代表着与“空”的对立,源于佛家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万事皆空”那是佛家认为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相”,而现象不是本体,所以即使“空山”充斥着很多东西,都不过是“万物之象”,仍然是空。王维早期即受佛教影响,仕途受挫之后更是退避朝堂,焚香礼佛,在诗中总会表达出空无寂灭的思想情感,他以禅入诗,以空的觉悟看着世间万象,同时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从听空山语到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说明照不到阳光,但是诗人笔下却有一抹阳光,照到了青苔之上,幽暗和光亮对比强烈,具有浓浓的画面美感。所以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王维,确实无比恰当。

全诗幽静,空灵,甚至有点凄清,但放空一切,在脑海中描绘着画面,会得到一丝轻松。

王维被人称为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细细读着,会有很美的感受。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典故

坚守气节

安史之乱(755―762)中,安禄山攻陷了长安,俘获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员,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王维,官职并不算太高,但其在文人中的名气很大。安禄山为了笼络人心,便费尽心思想要收买王维为其所用。他把王维软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谋士轮番到寺院劝说王维。王维偷偷地托人在外面找了些泻药吃了,想就此因病蒙混过关。

在此期间,安禄山在洛阳的凝碧池大宴手下的将领,并让原来唐玄宗皇宫中的一些梨园弟子表演。可这些梨园弟子看到国破家亡,悲伤不已,无心演出。其中有一个叫雷海青的人,还把乐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号啕大哭。安禄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乱刃分尸。王维知道此事后,哀伤不已,见景生情,就写了一首《凝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后来还是没能逃过叛贼的威逼,被迫出任了伪官。但这首诗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都传到了肃宗那儿。大唐军队剿灭叛贼之后,朝廷对在叛乱时期出任过伪官的文人严加处分,而王维却由于其《凝碧诗》而得到了皇帝的宽恕。

面对外界环境的压迫,王维虽然没有选择舍生取义,但其内心的坚守仍然为人称道。其对大唐的忠心天地可鉴,所以朝廷才会宽恕他。这是气节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与佛相伴

王维,字摩诘,名与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维摩诘。维摩诘本是一位居士,后来修成正果,成为菩萨。安史之乱后,虽然朝廷宽恕了王维,只给了他降职处分,但王维自己内心还是充满了惭愧和自责,毕竟,对于那个时代的文人来说,气节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生命。王维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自幼就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此时,能够使他内心超脱的方法只有佛。从此,王维真正沉溺于佛理与山水之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精通佛学,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能与大师们论道,倒真有些维摩诘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会贯通,能将佛理融入诗画之中,尤其后期的一些诗,读完之后甚至会使读者也产生那种寂灭的心理。

有人认为,王维遁出世俗是一种逃避,其实,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换个角度,或许就会出现第二条路。一条路走到黑而不知变通,这恐怕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鹿柴王维文学赏析]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