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教育简单化教育随笔
“别把教育简单化”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也人人爱说,因为这是常识。大家都明白教育是复杂的,谁也不会说:“我要把教育简单化!”但实际上.把教育简单化的事例比比皆是。
教育真的可以那么“简单化”吗?
总有人喜欢归纳出这样“规律”那样“法则”,似乎教育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或“法则”,任何难题便迎刃而解,甚至无往而不胜。
比如,被许多教育者津津乐道并视为圭臬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把教育简单化的一个典型。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互联网上是这样解释的:“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地,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据说19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瞧,原来教育是这样简单啊!
信任和期待只是促使学生转化的条件之一
我丝毫不否认信任和期待对学生所起到的暗示与激励作用。实际上,我们在教育中也经常以信任和期待去提升学生的自信,从而促使他们进步。问题是,信任和期待只是促使学生转化的条件之一,而不是教育的全部。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所以荒唐,就是因为它把话说绝对了,把教育成功的诸多复杂原因,仅仅归结为一个原因——期待与信任。因此,我甚至有理由怀疑“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弥天大谎。假如现在谁能够仅仅靠信任与期待就创造如罗森塔尔那样的奇迹——比如,干脆将罗森塔尔那个实验.在中国任何一所小学重演一遍,如果真的“奇迹出现了”,那我随时收回自己的“狂妄的怀疑”。
孩子的创造力和排名、成绩无关
你们看,连“著名心理学家”——而且还是“美国的”——都如此这般地把教育简单化,何况普通老师呢?
又比如,十多年前有人提出了所谓“第十名现象”,说是在跟踪观察了多少多少学生之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那些成为“栋梁之才”的孩子,读小学中学时每次排名往往是第十名左右。相反,那些当年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许多专家也“深刻分析”说,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普通,但大都个性比较活泼、灵活性强,读书较为轻松,且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批学生,反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潜力;同时,由于他们没有争一二名的心理压力,读书心态较健康,不会只懂强记死背以应付考试,令他们有充足的后劲,进步和成才的概率也就相应提高,云云。
我从教三十多年了,怎么也没感觉到有什么“第十名现象”。无论哪一届的学生来看我,我很少把学生们现在的出息与当年的成绩、名次相联系。如果真要联系,应该说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卓著的和“一般化”的,的确还真找不到什么“规律”,更谈不上什么“第×名现象”。
孩子不能简单地被归类
教育的确不是那么简单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甚至宇宙。在从教三十多年的岁月里,每带一个新班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用上个班的“丰富经验”“现成方法”等等来“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什么方法都用过,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我也几乎(本来这里可以把话说绝对些,但为了谨慎我还是用了“几乎”这个词)没有复制过自己教过的任何一个班,而是让每个班都是唯一的。因为教育是千变万化的,十八般武艺都得用上: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只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一定要说规律的话,这也许就是教育的“规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