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盘水师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及设计论文

文章 2019-07-14 23:48:39 1个回答   ()人看过

论文摘要:目前六盘水师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基础课十选修课+达标课”,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为了与该课程标准相接执,提出新的会共体育课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探讨;设计

我校目前有几千学生,在所上的课程中,“体育”可算是唯一一门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这门长线课程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喜忧参半,其中最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警醒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能素质全面下降(2)肺和量指际继续下降③肥胖学生明显增多等等。然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来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因此,本文选择对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旨在将己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该门课程再向前推动一步。

1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1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目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推行素质教育就困难重重。为此,一些有紧迫感的教师,已经或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但我们也无法肯定,现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属于“创新体系”还是“应试体系”?事实上,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即使是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整个教师工作量中应有30%-40%属于科研工作量,特别是原创性的研究是培养教师本身“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然而基于种种现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2兴趣爱好游离于锻炼效果

在对我校学生的了解中,对于“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怕累;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学生怕苦怕累,在选择锻炼项目时,避重就轻,一味求异,求新而不切实际。当我们设置的运动项目不能迎合一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他们就消极应付,得过且过,也就谈不上锻炼习惯的养成了。如何根据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去选择既有一定运动负荷和强度又兼顾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1.3营造良好体育氛围不足

美化校园体育环境,建造良好的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是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的促进剂。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这不仅需要教师能科学、系统、卓有成效地培养,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还需学校在各方面有条件多渠道地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和增添设备,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致,从而获得健康效应,增强体育意识。当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关心程度发生深刻变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主动关心体育运动水平发展时,我们应有效地通过校报、专栏、广播等宣传渠道,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和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扩大影响,形成一种不断循环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推动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2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笔者从事体育工作十余年。对我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较为熟悉。我校现有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基础课十选项课+达标课”模式。“基础课,在一年级开设,针对中小学体育课己经出现过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再重复一遍;“选项课”指设置少量大众化的体育项目或健身项目供学生选择在二年级开设,同时将《达标》内容中身体素质的训练形式搭配到每次课中;三年级只谬达标棵”。这一模式对我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对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上还是较为欠缺的。由此可见,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要求也显得更为迫切。

3校公共体育课新模式的设计一“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

国家针对全国中小学出台了“新课程标准”,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了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鉴于此,中小学体育课程都作了改动,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所作为。为了与该课程标准接轨,保证大学体育课程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这一新模式的设计应该在要求课改的今天孕育而生。

3.1新模式的操作思路

3.1.1一年级设置“选项课”

对刚入校新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为A.B,C三级,根据项目特点对不同等级设置3组(约9项)。不同类型锻炼项目为主教材,供学生选择,每学期选学一个项目,同时将24式太极拳作为普及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选项课”合格者进入第二年的教学俱乐部学习。理论课主要采取集中上大课。

3.1.2二年级设置‘教学俱乐部”

教学俱乐部共设有12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基础级和高级两个层次,采用“大课制”分层次教学,不同项目以及同一项目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即有渗透又有拓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和层次,学期中途可以更换层次,但项目只能一学期选择一次。同时将一套简单的健身操作为普及内容。理论课则采取讲座形式。

3.1.3高年级设置“选修课”

在高年级设置一些时尚、高雅、休闲的运动项目进入“公共选修课”的行列,将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体育知识系列化,列入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行列,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成立各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不同于教学俱乐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1.4教学组织与课程考核

无论是选项课还是教学俱乐部,均为必修课。包括选修课在内,均打乱统一班制,根据学生的志愿按项目重新编班,不分男女,混合授课,选项课一般不超过40人,教学俱乐部及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实践课)一般不超过60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不能低于30人,对学生每学期一次课程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试,每两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知识、意识、能力、习惯),以便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4结束语

一所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应有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今天,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下,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设计和修正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让全民健身在改革的大潮中永不停息,与时俱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