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健身功法对教师亚健康的改善作用论文

文章 2019-07-14 23:46:52 1个回答   ()人看过

八段锦是优秀的健身功法,经过近千年传承而历久弥新,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由于教师职业是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具有职业的特殊性,且容易出现急躁、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一些教师因此患上抑郁症,身体健康备受疾病困扰的痛苦。养生健身操是自我运动、自身调节,对解决亚健康身体具有良好的作用。

1 习练八段锦对人身体产生的机理作用

(1)由于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因而有利于机体的全面康复。通过习练八段锦,人体血管弹性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更加有力,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进一步增高,血管的充盈度和节律性也会更强。

(2)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是八段锦功法的一个显着特点。他要求练功时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伸。“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而松是贯穿动作过程始终的。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的阴阳协调能力,促使经气流通,滑利关节,活血化瘀,强筋壮骨。

通过习练八段锦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3)八段锦的基础姿势乃是站桩。站桩是气功中常见的调身手段,要求意静神宁、舒适得力、轻松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强身健体方法。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持续适度的站桩无疑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抗衰老。研究结果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 “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八段锦锻炼的中心部位在于脊柱。

整套功法练习,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断转换,并力求身体平衡,动作连贯相随。通过对脊柱的拉伸旋转,刺激疏通任、督两脉,从而起到了整体调节,牵一处而动全身的锻炼效果。

(5) 从运动强度来看,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只要持之以恒,其保健的功效是十分理想的。八段锦正是这样一种运动量适中的“小劳”之术。

(6)有谚语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八段锦同传统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关系密切。在八个动作中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

(7)《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的医学家王冰也曾指出:“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八段锦虽然是以外形肢节躯干的伸展开合为主,在八段锦练习过程中,要求神与形合,气寓其中,动作柔和,刚柔相济,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意念集中在动作部位,排除杂念。恬淡宁静,祥和愉悦是良好的情志的表现。

(8)《遵生八笺》中说:“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八段锦的“锦”是指华贵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意味着整套功法练习如丝棉般柔顺连绵、丝滑流畅。第一势为托天式,然后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脾胃、肝胆、肾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后以颠地式为结尾,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 教师亚健康的状况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平均85.90%的教师都患有慢性咽炎,远远高于同期普通人群慢性咽炎的发病率39.06%.而其他诸如脂肪肝、颈椎病等的发病率也要高于同龄的其他行业工作者。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一些教师因为面临升学、职称、家庭等压力,可想而知积劳成疾的后果。

3 解决亚健康的状况的实用办法

古人云:“古往今来,因大疲至劳而病者比比皆是,积劳成疾,早衰相随,中道夭亡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对小劳之术,却不可等闲轻视。”这是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提倡的“小劳术”,实际上也就是近现代立式八段锦的源头之一。

从根本上讲,教师非常需要一套养生的方法,让自我在平时调节的过程中,保持身心的健康的。那么如果通过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在学校里,缺乏养生环境和养生时间的教师们得到效果较好的健身养生八段锦对教师养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缺少锻炼时间的教师来说,动作简单、易学,强度适中,在1 m2的地方就可以习练。全操共八节,一套动作做完仅需12 min.

其简单易学的特点能够为缺少精力去学习新事物的教师们提供了方便之门。

4 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要予以重视,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推广。(2)体育、健身部门要主导和领先掌握八段锦练习的内容。(3)体育老师、体育指导员、爱好健身运动的社会人士要积极置身于此项的活动中,为普通老师做教练和示范。(4)以点带面,结合广场舞等多种运动形式,使自己有效的习练各种动作,达到锻炼的效果,提升身体素质。

5 结语

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大家都在为生活忙碌着、奔波着。教师也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去换来一个个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当休息时,就应该让身体设法“慢”下来,“抖一抖”自己的身体,达到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养生为目的,以运动为形式,以八段锦为手段,通过小劳之术来化解成疾,是一件益事。锻炼养生操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忘自身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新华,贾安华,邓冰,等。中青年知识分子心理健康影响因素[J].健康心理杂志,2001(1):23-25.

[2] 姒刚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58-62.

[3] 蒲虔贯。《保生要录》,载在《正统道藏》第三十一册「洞神部」[EB/OL].2014-09-07.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