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以广东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为例,深刻地分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特性,并进一步阐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教育管理应把握的内容、教学改革的方法、推荐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定位;教学改革;就业教育就业渠道
目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许多模糊的认识,办学单位定位不准确,用人单位的认同有偏差,致使一方面学校盲目地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又持排斥态度,构成了一对矛盾。我们根据在广东进行的就业市场考察结果阐述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对策,供高职院校进行借鉴。
一、广东高职教育就业市场特性
1、广东职业教育就业市场最大
广东目前仍属中国最发达地区,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生产企业遍布城乡,鳞次栉比。每天都有大量求职者涌向广东,但广东的用工仍然处处告急,劳动力缺口极大。各个企业都在采取各种手段挖掘劳动力资源,引发劳动力争夺大战,尤其是生产一线人员短缺严重。另外,广东用人市场有其不规范的地方,表现为过度的加班、劳动强度过大、待遇与劳动效益不相符、不注意员工自身发展、农民出身与学生出身的工人混用,有些企业人才不能人尽其用,甚至有不法企业采取各种手段迫使员工离职从而达到企业始终是低收入员工的目的。但由于广东企业最多,提供的用人岗位量大,去除一些用工不正常的企业,广东提供的用人岗位仍然是最多的地区,即使每个企业用五六个高职生,但加起来的用人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因而广东仍不失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就业市场,加上政府又在不断地完善劳动力保障措施,劳动力安全感在逐渐加强,同时广东企业大部分都管职工的吃住,职工生活无后顾之忧,因而广东仍是求职者宝地。职业教育院校必须继续重视广东就业市场开拓与就业网点建立,并将其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基地。尤其在一些学校纷纷将学生就业目标转向“长三角”时更应该如此。
2、广东地区产业特色明显
广东各个地区尽管都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经济,但各个地区都有一项或二项龙头产业。佛山市地区以陶瓷、线缆和大小家电为龙头产业,东莞以制造业(尤其是机电制造业)为龙头产业,惠州以电子产业为龙头产业,深圳以贸易业和信息技术为龙头产业,中山市地区以声像音频为龙头产业,珠海以教育和数码技术为龙头产业。广州由于是省会城市,各种行业都在大规模发展,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学校应根据广东不同的地区产业特色和学生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就业,应用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以佛山市的顺德地区为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以惠州市地区为主,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应以深圳为主,模具、数控、机械制造类专业应以东莞市地区为主,声像技术类专业应以中山市地区为主,生物工程类、商贸类专业应以深圳市为主,化工建材类专业应以佛山市为主。
3、广东企业资本源具有区域分划性
广东产业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本地资本占有率其实很低。深圳外来资本主要来自香港,广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欧美,珠海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澳门,惠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日本与韩国,东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台湾,佛山市产业资本主要以乡镇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不同的资本源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我们在推荐学生就业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应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队伍之中,增强其适应能力,尽快转变角色,提高工作效率。
4、广东就业包容性强
广东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工贸业起步早、发展快,劳动力资源一直供不应求,成为求职者的首选之地,吸引着大量的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前往就业,外来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形成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包容的格局。在广东根本找不到排外思想。在就业单位,外来人员与当地人员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
二、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生属大专生,层次介于本科生与中专生之间。中专生通常在生产线上从事操作生产,本科生通常从事基础性的设计工作和基本的管理工作,而高职生就应该定位在基层技术员、工艺员和现场管理员、产品检测员、设备和产品维护维修员、调度员、统计员、跟单员、重要设备操作员、文员、业务员、销售员等岗位。
从广东企业招聘员工的简章上可看到企业到处都在招聘这类岗位人员,尤其是QA(QulityAssessment质量评价)、QC(QulityContral质量控制)、QE(qulityEngineer品保工程师)等品质管理人员,招聘条件都基本上是大专学历以上。这说明企业对高职大专生实际上是有一定的需求量的。这些岗位人员是企业技术、质量标准、管理要求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决定企业效益、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是基层技术与管理的核心。我们的高职教育必须瞄准这些岗位进行培养,认真研究这些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并且定位目标只可下移,不可高抬。
三、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对策
1、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与教学改革途径
在广东考查时,我们走访了许多企业“老总”和高层管理人员,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企业用工交流。这些企业家在谈到对毕业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时,他们的话如出一辙: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技能,能马上胜任本职工作(但不需要学得很深、很细),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和管理经验。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如下几个方面:抓好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基本应用能力教育,抓好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抓好学生的生产实践教育,对学生进行产品品质管理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的教学改革,在保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课时足够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整合,大幅度缩减专业基础课知识教学量和部分专业能力课程知识教学量,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职业能力课程知识,并逐步创建关键性职业能力课程知识的“订单式”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同时将其纳入“订单式”教育教学范畴;加大生产实习教学工作,并努力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实施,并逐渐将生产实习工厂向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教学基地转化;增设产品品质管理课程和数理统计初步课程:将三年制高职课程提前至两年内完成,第三年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社会实践为主。
2、企业用人标准与学生教育方式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阐述自己的用人观点时称:我们用人一是看品德,二是看是否踏实,三是看是否能吃苦耐劳,四才是看其专业能力。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说:大专生与中专生相比,我们更喜欢用中专生,因为许多大专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能力与愿望不相称,而中专生却能明确自己是做什么事的;男生与女生相比,我们更喜欢用女生,原因是男生不易管理,不稳定。因此,由企业用人标准可知,搞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 许多事实表明,决定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不是他的学习成绩,关键是看他的品质和作风。因而,我们必须从新生入学起就要抓好学生素质的养成,抓好品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养成踏实、朴素、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学生就业前要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目的等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的道理,要让学生懂得必须从简单工作做起、必须从基层做起的意义,要切实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让学生调整好心态进入工作岗位。这种教育工作必须经常地、长期地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在第四个学期前完成。在教学计划当中还应多设置一些比如参观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劳动锻炼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工作艰辛、企业的运行机制、与人和谐相处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学校在注重课程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育、毅力与挫折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情商教育。同时,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与踏实也并不矛盾,踏实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创新是一种追求的精神境界,创新并不是朝三暮四,创新的目标需要踏实的态度来实现。企业需要踏实的工作态度,企业更需要创新的工作精神。
3、学生推荐就业渠道与就业对策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推荐就业渠道无外乎有三种:直接到企业寻求就业岗位或参加人才招聘会就业,通过中介机构就业,进入人力资源代理机构就业。这三种渠道都可以采用,并且可以同步进行。在就业的起步阶段,应主要依靠中介机构。因为中介机构对当地的企业用人情况很清楚,他们对用人信息都能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做到跟踪服务。这是其它几种方式无法比拟的。当就业工作有了经验,建立了一定的企业网络后,就应该直接与企业接触,进入更直接的合作,并逐步向“订单式”教育和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方向发展。待条件成熟,学校就应该在当地建立就业服务机构,代替当地中介机构。为了扩大与企业的接触面,找到更多的工作岗位,在就业的起步阶段和成熟阶段都可以参加人才招聘会。人力资源代理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员工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管理,派入企业工作。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薪资报酬全部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洽谈、代办,员工工资报酬、食宿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发放与安排。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用人不均衡及季节性用工等矛盾。但这种方式适用于操作型人员的就业,不太适合技术与管理人才就业。因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工作要出成效,必须要熟悉企业的文化,并要积累一定的经验。
4.高职教育困境与学生就业战略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许多中等职业教育纷纷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且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每年大量高职毕业生涌向社会。但各个企业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是有限的,按人才层次使用,一个企业真正用上二十个高职(大专)毕业生就算了不起了。在目前高职(大专)层次岗位供远低于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就业战略:一是广联单位、细化就业单位量的战略,即学校应广泛与用人单位联络。“珠三角”、“长三角,、阂东南都派人去联系,每个单位都推荐几个学生去就业,但每个单位每年推荐的人数不能太多,以五六个为宜。因为高职(大专)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转到基层管理岗位或基层技术岗位,但每个单位基层技术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量是有限的,推荐的人太多就有较多的人将会长期停留在生产操作线上,没有发展空间,并会造成本校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些岗位的现象,有碍学校的就业工作。就业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发展空间。二是倾斜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战略。近五六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也大量涌入社会,抢占许多本属高职(大专)生的岗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中的这些岗位,致使这些大中型企业中的高职(大专)生几乎没有发展空间,长期停留在生产操作岗位上。因而高职(大专)生应避免这种无谓的竞争,转头主动切入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去就业,因为高职(大专)生在这些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属佼佼者,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学生在这样的单位中大有作为。三是播下“火种”战略。学校应认真分析毕业生的个性、特长和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挑选一些毕业生,采取一切措施进入一些企业的关键性岗位,比如人力资源部、生产总监和技术总监手下文员岗、技术部、品质管理部、产品维修部等岗位,播下就业的“火种”。这些“火种”将会从中发挥作用,企业需要人时必定不会忘记母校,这样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营造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四是人才分层推荐战略。学校应认真做好毕业生情况的统计工作,将毕业生按照其素质、成绩、能力、特长进行分类、推荐,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自找到其适合的岗位。五是“订单式”教育与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战略。“订单式”教育与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些每年都需要较大量的高职(大专)生的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式”教育方式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按照该企业用人的知识、能力要求与用人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教学,毕业时合格的毕业生全部去该单位就业。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订单式”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进入企业在实践当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在学生的就业单位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老师在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生产产品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获取生产与管理经验,提高职业意识和与各级员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上岗之间的“零距离”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壮大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坚定这个信念,但又不能盲目发展。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注重用人单位需要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切实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加强就业的对策研究,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对接,那么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