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系列网络课程
第一章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引 言
问一问自己:应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
曾经有一位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学参考书就不能教学。一位资深老教师也坦言: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之类,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练习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
问一问自己:我是这样的老师吗?面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
假如你不幸被列在了上述教师的行列中,或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底气不足,请不要惊慌,也不要气馁,我们为你准备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我们坚信,只要你读懂教学设计的方案,并能够联系实际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你不但能够掌握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教学本领,而且你的教学理念将与新课程同步,也许你会为你不断变化成长着的新的教学生命而惊喜。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 “教什么”和 “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 “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从 “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教学设计,都包含有五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对象、目标、过程、策略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对教学活动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学习者任务及其起点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弄清 “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学习者的情况怎么样”和“学习什么内容”等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 “怎样学习”和 “怎样教学”的理想方案。
理解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学习历史的特征以及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特征,有利于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
初中 《历史课程标准》规划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目标规定,初中生在7—9年级应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
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谓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的心智技能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前者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后者要求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历史学习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在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就学习过程目标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就学习方法目标而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目标在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修养、科学态度、民主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首先,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有大的发展,要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要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最后,课程目标从开放化世界的角度,要求学生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由此看来,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及其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准备、历史思维的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方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好历史教学的蓝图。
1.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
刚入学的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已经从小学 《品德与社会》的课文中和各种媒体的宣传中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历史知识;但他们所了解的这些历史知识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认识也比较片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注意历史线索的梳理以及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征
从有关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与小学生和高中生有所不同。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①具有朴素的爱憎观,可塑性大
初中生正处在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同时有意识地以教师的治学方式认识历史。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强,对贴标签式的政治说教有明显的不信任情绪,又具有朴素的爱憎观,可塑性大。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发挥历史内容本身的教育感染作用。
同时,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构建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②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
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现象的感知能力一般都较强,喜欢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容易对过去的生活发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较容易为教师所引导。但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在他们的历史认识活动中还占很大比重,形象记忆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课型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同时,适当降低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相对减少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论内容也显得十分必要。
③历史形象思维是认识历史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能够正确地掌握并运用概念进行恰当的判断,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并通过理解来掌握教材内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的情绪,辩证思维能力还很弱。
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随意否定学生提出的见解。当学生提出的看法明显过于片面或偏激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借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要适时地向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符合规则的辩论,以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训练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和技术,努力发展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色
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和确定学生应该确立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分析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分析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主要承载物,对教科书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把握。
印度现代文学泰斗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历史学科作为以人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根本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这个使命。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注入了颇有生气的鲜活内容,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呈现出一部部 “有生命的历史”。
1.拓宽历史学习的层面
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注重政治制度史、阶级斗争史,形成了枯燥抽象、缺乏生气的弊端,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版教科书注意选取贴近学生,富有生活气息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史的内容,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多样性。以七年级上册为例,针对传统教科书或把经济史从属于政治史来表述或对经济史语焉不详、对文化史分割而述的弊端,人教版、北师大版每单元用两课时专门安排科学文化史的内容,华师大版则把文化史设成独立的单元,还增加了有关 “文字演变”等文化史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认同,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新教材注意引进新的史学成果,给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在叙述夏商西周的历史时,三个版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现史学的动态发展上,北师大版教材表现得较为明显,如从远古人类生存年代的测定、古代炼铁技术、都江堰、编钟等内容中引进一些技术性、科学性数据和一些考古成果。新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也是以往旧教材所缺乏的,反映了近期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对若干问题的诠释与评价上,注意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如在评价隋炀帝的问题上,明确肯定隋炀帝即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并未把他描绘为一无可取的暴君,较为客观公正。这样的叙述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2.用图绘制鲜活的历史画卷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新教材在课文中配置了大量的图片。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人教版、华师大版约200幅图片,北师大版约160幅图片,这些生动直观的历史图片传送着鲜活的历史气息,丰润了历史的描述,吸引着学生去追寻历史的足迹,一部历史教材简直就是一幅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在历史图片的功能上,华师大版体现得较为突出:导入新课采用文物图片配合文字,具有历史感、真实感,注意运用图片解释历史现象。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 “宗法制”这一名词,课文插入一张 “宗法制示意图”,通过几个简单的人物图像、箭头和寥寥数语的文字就将深奥枯燥的知识简洁明了地展现给学生。为再现 “光武中兴”的历史场景,课文列出了 “东汉集市画像砖”、 “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庭院画像砖”三幅历史图片加以文字说明。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很容易理解光武帝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为说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内容,新教材呈现了经雍正朱批密折的插图,以图解文,生动直观。在编排设计上,图幅巨大,气势恢弘,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交相辉映,历史的美感处处体现。
3.流动历史的生活气息
历史是 “人”的历史,正是人的生活才构成五光十色的历史画面。三版新教材都补充了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人教版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社会生活方面的历史内容和素材,不仅在正文中出现,在自由阅读卡和 “活动与探究”中也有表现,如 “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品种多样的饼食”、“文房四宝”,并通过 “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你能识别锦、绣、绢、纱吗”、“你能找出葡萄、石榴、核桃、水稻、小麦等哪些是从西域传来的,哪些是中原原有的”等问题的设计,拉近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北师大版专列历史生活为课,如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壮美的生活篇章。华师大版注重图说生活,在 《原始农耕文化》一课中,提供了 《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石磨盘和石棒》、《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半穴居房屋遗址及复原图》、《干栏式建筑的示意图》、 《姜寨遗址原始聚落复原图》等10幅图片,一股浓浓的古代农耕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连环画式”地展现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原始生命的跳动。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材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权威和强势霸权者,学生则相应沦为被控制体和接受体。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的角色都是非常可怜的 “物”,而非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 “人”。
历史新教材着力体现人文教育的特点,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通过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使学生生命主体性得以张扬,个性得以发展,情操得以陶冶,实现了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的和谐统一,同时也给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欢乐,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涌动。
4.强调动态生成,实现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德国现代哲学奠基人狄尔泰说:“历史即体验和理解。”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新教材创设了一种新的课的类型———活动与探究课,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人教版以教科书1/6左右的课目,精心设计了 “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通过地图学习历史”、“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历史短剧”、“历史画配文”、“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等多种类型的 “活动课”。北师大版每一单元最后一课安排了 “学习与探究”,每课 “学习与探究”栏目包括 “导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活动说明”、“课外活动”六个部分,每课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能力培养要求。华师大版则安排了 “探究活动课”。
新教材还体现了很大的弹性,尽可能避免给学生现成的、固定的结论,而是给出史实或多个说法,让学生自己思考,体验,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力图给死的历史史实以活的灵魂,实现由接受现成结论的 “储蓄器”向产生思想和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转变。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的 “活动与探究”课,首先提出了两种观点作为问题情境。一个说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件好事,一个说发展使人口增加生态恶化不是好事,然后让学生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还有关于秦统一的伟大意义的认识,设计了一个方言游戏会,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得出印象深刻的结论。
新教材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华师大版以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例和贴近生活的现实经验,互动式地思考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如让学生思考司马迁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还有让学生理解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引出当今社会应如何倡导这种浩然正气等等。这一类问题开放性强,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做人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规律,关注社会、人类的命运。
5.给教师的课堂生命以巨大的张力
新教材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无疑向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新教材,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新教材简明扼要,知识点和知识量大量减少,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给历史教学增加了困难,它要求教师以更高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把握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超越教材,根据自身优势完善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取舍教材。教师在新理念下重构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变 “课堂教学”为 “课堂生活”,创设思辩性的课堂,营造情感化的课堂,拓展生活化的课堂。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林林总总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进行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而要对隐性和显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的分析,主要考虑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是软环境的组成部分。
讨论与探究
1.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学习历史的吗?你对你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有何评价?
2.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请从正在进行的某一课题入手,尝试进行历史教学任务的分析工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