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论文
科技期刊是发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媒介,是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编辑的素质,尤其是与期刊所报道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素质,是决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随着我国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高度为科技期刊提出了新要求。在医学科技领域,精准医学正呈纵深、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医学临床及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如何适应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参与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新课题,其中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的创新是科技期刊适应协同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学科素养是指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长时间专业训练形成的基础知识、思维模式、专业技能和专业基本经验。针对医学学科,学科素养则包括医学知识结构、医学专业思维、临床操作技能、临床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经验等。当前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这一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点的群体,我国尚无针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标准,这成为限制科技期刊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编辑准入标准,可以从源头上把好编辑入门关,保证编辑的学科素养,并为优化科技期刊人才结构、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已成为科技期刊值得重视的人才建设着力点。2015年11月,在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科技期刊应加强编辑出版人员的准入机制,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科技界及科技期刊界人士也多有此呼声。但目前,对于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需要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和明确规定。本文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
1医学科技期刊尚无针对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
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体现出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别能力,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3]。而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编辑职业是对文章修修补补、为人作嫁的陪衬行业,此类原因导致编辑的学科专业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对编辑入职前的学科专业、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历、科研实践经历等学科素养缺乏相匹配的准入要求,使得编辑从业门槛过低。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已面临编辑人员构成复杂、人才梯队结构失衡、关键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等现状[4],这与缺乏编辑的准入标准不无关系。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此需要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学科专业要求。缺乏医学学科素养不利于发挥编辑在医学论文初审中的初步评价作用,对于一些医学专业性问题如疾病表现、治疗原则、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误区,影响对医学论文的恰当评价。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缺乏针对医学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医学编辑职业的入口较宽、入职要求很低,使得编辑队伍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石朝云等[5]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编辑总数的70.7%,其余为工科(15.1%)、农科(9.5%)及其他专业,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多种专业背景的存在与编辑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学历方面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学历不高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随着加入科技期刊队伍的高学历青年编辑增多,以及编辑继续教育的开展,学历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总体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性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7.9%[6]。刘晓涵等[7]于2015年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调查发现,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6.37%,与2006年相比,青年编辑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们于2016年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2.7%,表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总体学历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编辑学历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也与缺乏学科专业准入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2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医学学科素养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助推作用。编辑的学科素养作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可以强化编辑的信息筛选职能和选题策划职能,体现出编辑学科素养对于期刊的重要性[8]。随着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提高,编辑对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复杂的科研方法、更先进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对审稿中临床内容及科研内容的恰当评价,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医学背景对审稿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有的医学期刊研究者认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既是编辑、又是医生,完全脱离医学、临床的结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连编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个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践证实,编辑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弥补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不仅是培养编辑骨干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办出优秀期刊[9-10],体现了医学临床实践背景对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在审稿流程中有同行评议专家的审核把关,但作为对医学科技论文进行初审评价的第一关,医学编辑同样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据作出初步、合理的评价,准确筛选出初审合格、有送审价值的稿件进入专家评议流程,避免送审存在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费外审专家的宝贵时间,并能够对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议。此外,编辑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有利于编辑发挥学术人脉优势,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组稿约稿、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塑造期刊品牌、参与医学实践等。以上这些要求均有赖于期刊对编辑入职时的准入要求,体现出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二是尽快弥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认为,国际大刊刊载的学术论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国,主要原因是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国[11]。Science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其编辑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编辑基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或医学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够及时反映科研前沿热点。由此看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在编辑学科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期刊学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期刊中心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准入制度,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及计算机,而且是著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保障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2]。虽然这些尚为少数科技期刊的积极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编辑学科专业准入的认识程度、推动科技期刊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三是适应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呼吁。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准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期刊从业者的认可。谢新洲等[13]认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良好保证,这也与国际期刊出版的经验相吻合。韩磊[14]建议,医学科技期刊应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着重引进具有科研经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以缩小编辑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认识差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调查报告,93.2%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认为应设立编辑准入制度[5]。我们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编辑认为应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准入标准,91.7%的编辑认为应将学历及学科专业背景纳入准入标准,66.7%的编辑认为应将准入学历设定为硕士以上,41.7%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临床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58.3%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研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科技期刊已开始重视编辑准入制度。医学科技期刊对于编辑准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对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愈加重视,也体现了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3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设置
结合当前国内医学研究及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按照与当前编辑人才结构合理衔接、适度提升的原则,提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准入条件,以学科、学历体现医学知识结构要求,以临床工作经历体现临床实践要求,以科研实践经历及发表学术论文体现科研素质要求。具体准入标准为:同时符合基本条件中的三个要求,且至少符合一个提高性条件。
3.1基本条件
①学科门类为医学,在一级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15]方面应与期刊的报道方向一致或相近;②学历水平为本科以上;③公开发表过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3.2提高性条件
①研究生学历;②具有1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③具有1年以上在科研机构的科研实践经历。
4学科专业准入条件解析
4.1学科门类
医学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所处理的稿件均为医学方面的稿件,因而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门类要求应为医学。一级学科应与所在期刊的报道重点一致或相近,如基础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临床医学,药学类杂志应侧重于药学、中药学。对于综合类医学期刊来说,其二级学科要求可侧重于内科、外科等覆盖面广的大专业,兼顾妇产、儿科、基础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以建立覆盖多个专业方向的人员结构,增强对不同研究领域论文的评价能力。对于报道重点为二级学科专业的期刊,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护理学等,可将编辑的学科专业要求设定为相应的二级学科,乃至与期刊报道重点更匹配的具体专业,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等。
4.2学历水平
笔者认为,对于在学历方面准入条件的设立,应本着覆盖面广的原则,因此将学历准入条件设置为本科。
4.3临床实践经历
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编辑对临床诊断、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感性的体会,从而在评价稿件时对医学专业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对稿件的筛选及妥当修改,可避免将一些有常识性错误的临床类论文提交审稿专家,减少对审稿专家的低效使用。本编辑部一位编辑具有三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具有较丰富的救治经验,他在审稿中遇到一篇应用新型洗胃方法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稿件,依据其专业知识判断所报道的洗胃方法确实有一定创新性,但治疗方法中却没有提到对有机磷中毒有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解磷定、阿托品等的用法用量,评价疗效的指标中也没有针对中毒程度的胆碱酯酶活性、阿托品用量等主要指标,既没有合理均衡药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也因评价指标不合理而无法确切评价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属于存在较大方法缺陷的稿件,因而在初审阶段就给予退稿处理,避免了进一步进入复审及专家外审流程。
4.4科研素质
首先,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经历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紧跟科技前沿,其自身的科研实践经历用于编辑工作后,有助于发现科研设计中的不规范之处,从而更好地辨析稿件水平、指导作者合理修改。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Group,NPG)的高影响力旗舰刊物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NRMCB,3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9.99)对编辑的要求为应有高学历及科研经历,期刊在招聘全职主编时就基于这一要求,吸纳了多位有科研经历的博士、博士后[16]。因此,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平应至少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相当,能够了解研究的热点,熟知研究的门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评价其他研究者的水平,从而具备更好的科研前沿报道能力。由于科研实践经历大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展,少数未经历硕士阶段的研究者因从事过比较完善的科研理论学习及实践经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因此在本准入标准对科研实践经历的设置中,对硕士及以上学历或1年以上科研实践经历予以同等体现。
其次,科研实践阶段的论文发表过程十分有助于编辑对论文的审稿及编辑加工。作为评价、编辑出版论文的科技期刊编辑而言,自身要具备论文写作及发表的经历,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形成理性认识,才能在进行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做到不仅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审稿或退修意见的专业性、针对性、建设性,更好地对稿件进行评价、编辑加工。撰写、发表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进入科研深处的“窗户纸”,经过这个阶段,写作者需要将实验阶段的方法、数据进行综合考虑,哪些指标该取舍,哪些方法该改进,数据处理该用什么方法,论文主题如何确定,文字表达如何说明问题,如何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语言合理表达等,都需要反复考量,这个过程能够使写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大大提升。这种在论文写作及发表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十分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开展,如果缺少论文写作经历,编辑无法深入感受论文写作的表达方法,十分容易在稿件处理中有“隔靴搔痒”般似是而非、拿捏不准的感受,影响对稿件的评价和编辑加工。
最后,良好的科研素质对于从事编辑工作后开展编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工作相辅相成,对保证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学已经破土而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为编辑学家族中颇具活力的一门新生的分支学科,其发展壮大需要科技期刊界研究型、学习型编辑的参与[17]。
无论在哪个领域,科研工作的方法论都是共通的,无论从事编辑工作前是对哪个领域进行研究,都有利于从事编辑职业后将科研思维及方法嫁接到编辑工作中,从而更加方便、科学地思考编辑学课题、开展编辑学研究,这对于促进编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具有博士后经历的《农业工程学报》编辑刘丽英,从事编辑工作后,利用科学性思维方式研究科技期刊论文外流的情况,将其掌握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用于人文社科研究,弥补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定量分析方面的不足,并探索得出了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有效途径的工作研究方法[18]。因此,在编辑准入机制中纳入科研素质因素,将有助于实现科研素质与编辑工作“1+1>2”的效果,从而有力地助推编辑学的发展。
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应处理好的关系
5.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要求应将岗位需求及编辑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准入标准与岗位需求及从业者能力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学历方面,可按照期刊的学术水平定位及发展需求适当提高,确定选取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学历。再如学科专业方面,虽然可将一级学科专业相近者作为选择对象,但这种相近性应体现为相关性密切的专业,例如与临床医学相近的可为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等,与中医学相近的可为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
5.2学科素养入职前限定与入职后再培养的关系
入职后再培养是目前医学科技期刊提高编辑学科素养的主要方法[19-21],但再教育的效果往往受限于编辑的学科知识结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学习能力等。如在入职前没有必要的专业学术积累,则编辑对岗位职责的承担能力较低,个人职业发展比较缓慢,无论对编辑部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资源浪费[6]。如果说入职后再教育的目的是将编辑职业嫁接于从业者先前的学业或职业生涯中,使从业者在编辑领域中获得新的职业生命形态,那么选择优良、富有生命延展力的可嫁接树苗,就是决定嫁接成果———是否能在编辑岗位焕发职业第二春的首要要素。学历、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科研经历等学科素养属于基本固定的因素,如在入职后再教育则收效缓慢,且时间成本较高,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在入职时通过准入标准使学科素养得到必要的保证,可使编辑在较高的专业起点上进一步在编辑工作中提升学科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科发展。
5.3学科素养与编辑业务能力的关系
科技期刊管理者在吸纳新编辑时常常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入职要求中协调学科素养要求与编辑出版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新媒体技能、营销能力等编辑业务能力要求的关系。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青年编辑的带教实践,编辑基本功可在入职后通过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考试、自学、带教、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等方式在1~2年内完全掌握,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学科专业能力对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以及这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入职时的考察要求应侧重于学科专业方面,编辑业务能力则可通过入职后再教育予以提升。
5.4学科素养与职业兴趣的关系
对于编辑工作这项“幕后”工作来说,对职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是从业人员的兴趣,好的编辑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对于一个打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兴趣在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中的作用远超过专业技术本身的作用,即使专业水平并不高,但依靠对编辑事业的兴趣,也完全有可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开拓出编辑事业的新天地。如果从业人员已有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但在编辑职业中找不到兴趣点、拓展不了职业空间,无法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与编辑工作进行良好的融合,也难以发挥一个合格编辑的作用。因而,对编辑职业的兴趣应是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5.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利弊
虽然实施学科专业准入标准可为期刊完善人才结构、提高期刊学术水平、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同样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例如,提高准入门槛可能使部分期刊在吸纳新编辑方面遇到困难,使符合准入标准的求职者减少,导致吸纳不到符合条件的充足人数。笔者认为,本准入标准的要求并非过高,学历、发表论文、临床经历及科研经历的条件均设置为较基础的水平,仍具有较广的选择面;更重要的是,期刊管理者既要树立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观念,也要具备前瞻性、高起点的求贤观念,要通过期刊结构调整、制度优化升级,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环境和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吸引力、社会地位、待遇等,吸引高水平学科专业人员的加入。虽然实施学科专业准入后可能会有一定时期的阵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条实现期刊人才结构性调整、优化发展、尽快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当前非常有必要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以保证编辑在医学知识结构、学历、临床实践及科研素质等方面的高标准,适应医学科技创新的学科发展及科技期刊发展要求,为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结构、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文作为本课题组的前期理论成果,对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具体实施效果及经验尚待本课题组在下一步的实践中进行总结。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