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风土阅读原文以及习题
礼俗文化 刘志琴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 会典 、 律例 、 典章 ,或 车服志 、 舆服志 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 为政》中说: 礼,谓制度品节也。 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 俗 ,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 习也。 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 土地所生习也。 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 礼从俗 , 礼失求诸野 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 观民风俗 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
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 蓄发易服 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 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 礼 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 大传统文化 表现为 礼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 小传统文化 则可表白为 俗 ,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 以礼节俗 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
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对 礼俗 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 )
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
B. 礼从俗 , 礼失求诸野 之说,无不说明 俗先于礼,礼本于俗 。
C.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
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难分难解。
14.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 晴雨表 的含义。(4分)
15. 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 清明 、 端午 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