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名师教案

文章 2019-07-14 21:39:56 1个回答   ()人看过

1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

1.诗词教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对现代文来说薄弱一些;

2.平时的诗词教学,教师往往会“肢解教学”,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整首诗词,更别说从诗人的创作背景、主观情感等方面有所探究;

3教学层次

1.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

2.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

3.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

4.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4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活动

【导入】

一、教学导入

教师以猜作者的形式导入:他年幼丧父,经过数年寒窗,终究及第(考取进士);他是一位政治家,重视水利,曾修“范公堤”。入主朝政,实施新政,虽陷朋党之争,却兴改革之风,成为王安石变法之前奏;他是一位军事家,提出积极防御,一改朝廷柔弱之势;他是一位教育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文词作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倡导 “先忧后乐”思想,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欧阳修评价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认为他: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他的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说明:导入的设计是让学生能对范仲淹有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很好地进入文本。)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

由苏轼的“三分诗,七分读”进入此环节。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黯”“倚”等字音的准确。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2.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先带领大家回忆传统朗读,出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入情、入境的内容,启示先生要沉下心来,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自由朗读体验。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词作大意。词的上阕写的是自然的秋色和想象中的春景,暗含“思乡”,下阕则直抒“思乡”之绪。

②赏析下阙,抓住“好梦”读懂词人内心。

重点读解最后一句,体会词作者在灵魂的迷幻与肉体的困苦直接挣扎徘徊的痛苦心理。

(说明: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诵读中理解,在对话中显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诵读课型问题,这是对诗词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三、品析词格,感受作者表达的“愁绪”。

1.以“梦”字入手,上阕无梦字,却写了两个梦,下阕有梦字,却没有了梦。

2.引出周邦彦的《苏幕遮》,同样是写思乡愁绪,同样有梦字,引导学生分析不同。

[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试着理解“境界”,理解范仲淹拥有“先忧后乐”的伟大思想的同时却也有黯然销魂语。]

教师出示对范仲淹词的评价: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秒至此。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

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说明:对词作的阅读仅仅在学生理解了体悟了,会念会背,感觉学生怎么来再怎么走回去。若与其他诗作一些比较,懂得一些评价,会让学生更懂词意更解词心,可能会比来时走得远一些。)

四、延伸拓展

1.范仲淹的词作只有五首传世,其中三首都写到了“思乡愁绪”,教师出示不同的三句,让学生讲讲喜欢哪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这一情感。

2.走进范仲淹,再读《苏幕遮》。

[苏幕遮范仲淹名师教案]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