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我国教育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科学对我国教育的作用机制、影响及改革的基本思路,强调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科学;教育
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是探讨科学的社会性质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宏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探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的控制,以及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后果;微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家们知识生产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内部运动规律。具体说,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要素对科学的影响。(2)对科学本身的研究。研究构成科学的基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科学的作用、科学的动员和奖励制度等。(3)对科学界的研究,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界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等。(4)对科学技术政策的研究。
一、科学对我国教育的作用机制
科学的本质在于人类主体用理性思维对客体(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进行系统的探究,以把握其中的普遍性规律,从而控制和改造客体,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科学作为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展现和形成人的心智力量。
科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学生进行准研究活动的过程。对科学教育本质的揭示有助于我们辨析当今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准科学认识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一是扩大了科学家认识成果的影响范围,促进了未成年人的个体发展;二是为少年儿童长大之后的科学研究莫定良好基础,从而提高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
(一)科学直接作用于教育。科学系统中的知识生产成果直接进入教育系统,引起教育系统结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的变化等。
重新调整和规划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比例,以人为本,把研究重点放在科学教育的普遍理论上,尤其要对我国丰富的科学教育实践经验从哲学上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回答我国科学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
与时俱进,坚持以思辨和实践经验为主的科学教育研究方法,推行和重视科学实验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并大力开展创新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新方法、新理论介绍给科研人员和科学教师。同时,还应注意以人为本教育的认知结构的建构;科研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教育系统中的生成规律及培养对策;科技兴趣和科学精神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养成的规律及培育策略;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培养科学方法的修养和掌握问题研究等。
(二)科学间接作用于教育。在科学体制化条件下,科学活动的主体表现为三个相互有联系的水平:个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在第一个水平上,起主体作用的是个人——直接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家。在第二个水平上,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是科学集体,各个人的活动直接在此进行合作,并且一般科学劳动表现为共同科学劳动。在第三个水平上,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是整个社会。在这三个水平上的科学表现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产生了
影响,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变化,而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的变化,又反过来促使科学的变化和发展。
二、科学对我国教育科学功能的影响
(一)教育的科学社会功能的表现形式。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和传播、更新、与发展文化。教育的其它社会功能有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角色的分配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科学功能。教育的科学功能表现形式为:(1)教育是知识再生产的基地;(2)教育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3)教育影响知识生产质量;(4)教育导致劳动者知识更新。
教育的科学功能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以理论形态体现的教育科学成果是丰富的。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事实加以说明,以把握其内在本质和特点,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
教育科学功能的实现过程是与具体教育体系、实践活动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着教育的科学功能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差异,但又密不可分。
(二)科学对教育科学功能的影响。科学发展和知识更新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结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不断变化,进而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实现教育对科学的“反哺”。 科学不仅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J.D贝尔纳的著作中,按照韦尼格尔的意见,实践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1)教育观念;(2)用语言表述的教育规则等;(3)理论家的理论。其中,真正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的是教育观念层次的理论,所以我们应努力促使教育科学理论向观念层次转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注重教育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切实按照科学教育的使命与目标全面、完整运作。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和心理学等学科取得平衡,促使文理交叉和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合理综合的知识结构,充分了解基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科学的作用。
(三)更新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对科学影响的要素,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使科学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和独立思考来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
(四) 建立奖励机制。切实落实和开展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或科技竞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教师和学生在科技研究或实验中共同动手、动脑的习惯,进而提高教师和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
(五)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配套购置合理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以及图书资料。实现现代科学教育的内容多样化、先进化、实用化。
(六)更新教育内容,注意吸收现代新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广泛开设《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社会》(STS)、《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论》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课程。
(七)培养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敬业精神。注重培养师生热爱科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锐意进取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科学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同心同德和精诚合作的精神。把自己的世界观建立在严格科学观念基础上。
四、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当今科学的社会理性化趋势和“智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要求,培养目标要由“新型科教工作者”变为“新型科教人文主义者”,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主动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民族振兴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教育体制提出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J.D贝尔纳著,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 (9)
[3] 张庆守,《科学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 教学研究与实践,2004(6)
[4] 刘德华,《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J]. 大理师专学报,2000 (2)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