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数对的评课稿
导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能使学生在很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有序数对的评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今天xx老师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通过沟通让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学习最大化。本节课 的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课前学生情绪的调动恰到好处,排解了学生因生疏的环境造成的紧张情绪
(2)合理的利用素材,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方式、方法
(3)根据课堂内容,合理的安排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一 角落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4)教师的语言语态都紧靠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5)小组与活动与个人展示相结合,运用很恰当;
(6)重点比较突出,关键点把握与交待的很清楚;利用本节课知识解题的关键就 是老师形象的比喻为“约定”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很好的交给学生,并让学生转化 为自已解题的能力。 有待改进的地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素材的使用可以更全面一些,如:用有序数对表示学生座位时,主要集中 在 a 表示列,b 表示排方面,反过来 a 表示排,b 表示列也可以训练一下,大面 积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用有序数对点名,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写出自已座 位的有序数对。
(2)上课前可以多收集一些有序数对的例子,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在这方面准 备的不够,举的不是很多,一位学生提出围可以用数对表示,至于怎么表示,学 生没说,教师也没有解释。
(3)多媒体应用能力这个还可以再提高一些。
精心设计 别具匠心有学习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感悟,有感悟就有进步。这样的学习者才是一个 聪明的人。听了韩老师的一节课,我的确感觉到,韩老师就是这样聪明的人。韩 老师从郑州学习回来, 可以说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汇报课, 并且上的非常成功, 很值得学习和思考。 《有序数对》是一节比较简单的一节课,也是一节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的新授 课。简单的课上的不简单就是不简单。从韩老师的这节课中可以感受到,韩老师 在备课时是用心备课的, 整个一节课从课前的师生互动,到引课直至上课都是精 心设计别具匠心。
一、建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韩老师用的虽然是自己的学生,是“熟人”,但是教室换成录播室是“生地”呀, 也需要让学生适应, 学生适应了和谐了老师不也和谐了吗?于是韩老师从“生地” 入手,“同学们,咱班还是第一次来录播室上课吧?感觉怎么样?(生:高兴、 紧张)”,然后让学生观察录播室和教室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完了,韩老师总结 说:“录播室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教室, 希望同学们的表现也是最好的。 ”一箭双雕,别具匠心。
二、情景设计激趣引导 韩老师首先放一首歌 《爸爸去哪儿》 让学生欣赏, 然后问学生看过这部电影吗? 由此引出找座位,引出新课《有序数对》 ,这样水到渠成。出示课题之后,让学 生提出问题。问题展示之后,韩老师问一句"这些问题是有我来讲呢?还是你们 自己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做到有的放矢。
三、充分让学生自学 问题写在黑板上,老师留 7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师没有包办代替。有困难的让小组讨论解决,针对难点 “有序”留待课堂研讨, 为后面埋下伏笔。
四、创新设计突显数学的“实用性”
1、 让学生用有序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 很切合学生的实际。 通过实际例子 ( 4, 2) (2,4)说明有序数对的“有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解决预习中的“困惑”。
2、 通过棋盘找“马”走的位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都 被调动起来了。
3、最后来一个创新设计,让学生在事前准备好的作业纸上“设计图案” ,并用 有序数对表示出来,大大提升了本节课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仅 “有用”, 而且“有趣”。
五、课后拓展注意连续性 韩老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平面内任意一个点,你能用有序数对把它表 示出来吗?” 看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学生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就必须 预习下一节内容。这样就把每节课连接起来,让学生形成知识链。
六、语言亲和力很强,很有激励性和教育性 我以前也听过韩老师的课,但一直感觉韩老师上课很严肃,可今天大不一样。 韩老师至始至终都面带微笑, 语气亲切和蔼, 还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 鼓励学生。 同时还注意对学生的教育。当一位女生画出一个“爱心”图案时,韩老师夸她,你 画出一个“爱心”,说明你也有爱心。“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天职,我们 就应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经意与不经意中时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和关怀,“好话当时节,育人细无声”。
我们评课可能就是一种追求,也许就像厨师品菜一样,总得找一点不可口的味 道。我感觉韩老师在开始用电影院的座位引出“有序数对”,可以让学生说出这两 个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数是“有序”的,从而得出“有序数对”,可能 会更好。其次,在让学生练习用有序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时可以多练习一些,也 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加大一下难度,这样为学习下一节课做更好的铺垫。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