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模板

文章 2019-07-14 20:01:55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记实性文章,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者通过对儿时一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本课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设想为:

1、以阅读感受体味为主,教师讲析点拨为辅。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中感知感受、涵泳体悟,获得语感、陶冶性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个性解读中发表感想、抒发感受、作出评价,通过多维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记叙线索,领会文章围绕中心人物选材、取材的特点。

2、感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细腻复杂的真实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初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让我们感受了百草园的神秘,同时让我们记住了那个讲故事的人──长妈妈。长妈妈是对鲁迅先生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多次提到她,《阿长与〈山海经〉》专门回忆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长妈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交代教学目标)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

⑴ 速读全文,看看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粗知文章脉络。)

⑵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初读本文后对阿长这一人物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如何,并能简要陈述理由。

(学生可展开交流,讨论、争辩,各抒已见。因其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回答不求统一,意在唤起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⑶ 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又是怎样,感情有哪些变化?

(指导学生注意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勾画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重点词语。旨在理清行文线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历程,为下一步的深入体悟打下基础。)

板书:实在不大佩服(讨厌)、空前的敬佩、憎恶、新的敬意

2、深入理解:

⑴ 同学们仔细比较一下:文中两次写到敬佩,一次是空前的敬意,一次是新的敬意;两次提到伟大的神力。两次描写有无区别?到底是什么促使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什么?

⑵ 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作者为什么说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阿长性格中实质性的东西,并理解文章题目命为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

⑶ 怎样来看待阿长令人厌烦的许多规矩呢?比如正月初一让作者吃福橘一事。

(意在让学生全面而恰当地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表现人物不隐恶、不虚美的特点。)

3、重点赏析:

师: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一事,如果说前面对长妈妈的描写笔调诙谐风趣,甚至带有淡淡的讽刺,那么在19~31段的描写中,作者的感情则变得深沉而庄重了。

训练要点:

⑴ 朗读19~31段,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长妈妈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⑵ 在阅读中重塑长妈妈淳朴、仁慈、充满爱心、善解人意的完整形象,并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4、总结深化:

师:作者在《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的小引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即是作者记忆中活生生的普通妇女形象,虽然她多事唠叨、麻烦多礼,甚或有些迷信,但她仁慈而又纯朴真率,是一个富有人气的人,一个可信可敬的普通人。

训练要点:

⑴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揣摩朗读的语气,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⑵ 理解仁厚、黑暗及地母等词语的含义。

⑶ 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特点。

小结:鲁迅先生写作《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时,正处于流离逐放之中,心绪颇为芜杂,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过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这篇《阿长与〈山海经〉》何曾不是在童年的回忆中,寻出一点闲静,用长妈妈般的母爱来抚慰受伤的心灵,汲取向前的力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对保姆长妈妈发自肺腑的祝福,也是对真诚与仁爱的热切呼唤!最后让我们带着诚挚的感情再来齐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段。

三、结束新课

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一书,布置探究性作业:通过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弄清文中所说谋死了我的隐鼠事件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空前的敬佩 新的敬意

衷心祝福长妈妈 (感情自然升华)

实在不大佩服 憎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