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策略的探讨论文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但是,直面这种崭新的学习形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当前“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只注重一些形式和表面的东西,往往不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纯粹为讨论而讨论。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讨论的时间不充裕
何时开始讨论、结束讨论,很多时候还是为“教”服务。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很好,学生谈兴也浓,思维正逐渐打开,可教师往往会为了赶时间,急急收拢,草草收场,结果学生不能尽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讨论的深度、广度不够
所谓的“小组讨论”,其实大多时候只是部分优等生的单方汇报。讨论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抢先大声简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说完就完事,不管别人听不听。有时甚至是乱说一气。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参与、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实际只是表面的“繁华”。
3.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全面
以为有了合作学习就无须再独立思考,没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独立思考被剥夺、取代。学生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零乱、空洞,合作学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轿子。
4“.小组讨论”形式单一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小组讨论无非是两种,要么是同桌讨论,要么就是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固定单一的组织形式,使小组讨论缺乏源源不断的活力。
5.教师不恰当的干预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小组讨论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还趁机安排好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使原汁原味的探究活动失真,学生也失去了真正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利。 分析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教师没有确立起正确的“小组讨论”观,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明确,这是根源,是本质上的原因。作为教师,要把“小组讨论的开展与否”、“何时开展”及“怎样指导”等具体问题定位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上,要树立小组讨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小组讨论观。
二、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策略
1.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里的交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会表述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三是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故意不去重复学生的表达,而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他的话了吗?请你再说给大家听一遍。”或“你觉得他讲得怎样?如认为好,请说说好在哪儿,如认为不妥,说说不妥在哪里?”,还要时不时表扬那些听得认真和敢于质疑的同学。
2.抓住契机,提出适宜问题
小组讨论的成败以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正确无误地把握住了讨论的时机,提供了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可在以下几个环节处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学生在认知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以及在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主要概念时。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辩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4、5、6、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能组成几组?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正确理解“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掌握互质数的组合规律。
(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课堂上,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独力学习,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展示,可以手写、口读,可以把学习内容编排成小品,可以用简笔画……使学生在“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学习中过程中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的感觉;体验到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的意境;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