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必然带来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巨大变化。学分制既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又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学分制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才市场的日趋完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上,逐步推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必然带来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巨大变化。学分制的改革和实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探索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一、学分制的涵义
学分制源于德国的选课制,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学分制的创立,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894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我国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相对较晚,大致始于2O世纪末。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所实行的还是不完全学分制,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是一个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
当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实施学分绩点制,采用弹性学习制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可以申请免听和休学;学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申请转系和专业;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和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学校实行导学制,设置专职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选择课程,提供关于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情况、授课教师情况方面的咨询和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学分制扩大了高校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能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和课程,以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量,以学分绩点反映学生学习的质。学分制的施行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它也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一,自由选课、选专业将使学生更多关注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特长,高校要尝试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固绕他们未来的出路帮他们设计好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其二,实行弹性学制使学生分阶段就业成为可能。学分制度下,当前高校普遍延用的每年一次的就业计划编制和时间安排将显得不适应。高校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制定新的就业工作步骤。
其三,用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对以往奖学金的评定提出新的挑战,逐步淡化综合奖的评定,取而代之为个人申报制和单项评审将成为趋势,同时也将要求高校重新制定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
最后,免听课和自愿申请休学将使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投入社会实践。这要求高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和未来出路的选择上都更加合理科学。
二、学分制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一)学分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影响
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按照个性化和能力提升要求来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广泛开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性、专业性”,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学分制就是这一思路改变下的一次重大的教育革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一门课程。其要求的进入门槛低,适合任何一个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此,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对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羁绊,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普及推广。从实际情况看,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大部分已经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学分制促进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体系,也有利于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孵化基地。从表面看,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学年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计量单位,后者是以课程学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计量单位。但从实质上讲,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学分制的实施对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将产生强烈冲击。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可建立如下类型的大学生服务机构。一是大学生社区(或大学生生活园区)服务中心。其职能包括:负责大学生生活指导,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二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其职能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毕业生就业推荐、就业计划上报等,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学分制在促进高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体系过程中,必然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孵化基地构建。
(二)学分制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学分制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结构差异明显,使得教学产生诸多不适应。实施学分制有一个成本效益问题。从有关调研来看,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择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因而深受学生偏爱,但老师数量偏少,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师更少。而就业指导重视实践操作及互动教学,班级人数过大导致教师无从顾及实践活动,也难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规模大,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有的同学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基础,有的同学从来没涉足过经济管理课程,对一些常识性概念都需要反复解释。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因材施教,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难以摆脱照本宣科、理论实践脱离、观念行为脱节的俗套。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建设,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
学分制不能促进教育方法改善,就业指导实践课程难以实施。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与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相比,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而非分科性的课程体系。而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管理机构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时,很少或不考虑就业指导课程的活动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就业指导课程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和意义。比如说,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就必须通过打报告到系,再到教务处,有的还需要主管教学的校长签字,如果涉及到经费,还要到财务处报批。程序繁琐,好不容易批下来时机已错过了。而创业教育本身是由一系列实践活动组成的,包括创办企业模拟:销售能力、领导能力、团队拓展训练等,但在现行学分制教育体制下,创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
以分论质,以分来定课时,难以提高学生素质,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传统的高校教学,存在着“按部就班,重教轻学,以分论质”的弊端。一些学生的学习无压力,也无动力。学生在自主选课时,有许多人“避实就虚”、“趋易避难”,虽然修满了学分,但知识缺乏深度和完整性、系统性,使实际学力下降。同时,学分制通常以学分来定课时,而课时常常成为评价教师业绩和教师课时补贴的主要手段。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要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甚至需要一些资金投入,但却难以得到学校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推动实践教育环节的积极性。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从观念到管理体制上,与人才的培养有着严重的割裂现象,负责就业指导的部门大多不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负责培养的主要部门又没有很好地研究就业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和统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其成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较好地适应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就业指导教材单一、陈旧,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形势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度广度、方式方法、有效性等方面都还需进一步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仅靠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现当代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处在既受原苏联模式影响,又在向欧美模式回归的改革与探索阶段,国内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在深入,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还比较少。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来一种“三赢”的结果——不仅高校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个人的潜质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社会还能获得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四、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学校负有教育、培养、训练和推荐等方面的责任。高校实行学分制已经是大势所趋。学分制度将触及人事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协同起来,采取积极的策略共同解决实行学分制带来的问题。学分制度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并将进一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而招生的“行情”又关系到学费、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的多少。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分制度的要求做如下工作:依社会需要和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招生人数及人才培养规格;引导学生围绕毕业后的出路选择课程与专业。最根本的就是注重学分制下培养质量的提高。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带来了选择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但学生的独立性、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必须精强能干。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需要及时制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计划,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工作;高校要把就业指导教师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范畴,有计划安排他们外出进修、实践;作为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快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针对学分制的要求,除常规做好一般性就业指导工作以外,还应将学制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学习导师同时也是就业指导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将学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同时进行,并且一对一的指导。调整就业指导机构,将其重心从学校转移到系一级以促进这种结合。
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指导上应是不同的。在就业指导上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应是全面而多样化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形象设计等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国际化大公司经理等做顾问,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求职自信心,提高就业素质。
(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随着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呈多样化的趋势,应严格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构建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性教学工作“三段式”(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的基础上,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信箱、教学周报表、教学例会等多方位和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同时以评估为手段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导师责任制
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导师责任制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以实现“品德与学问俱进”之目的,真正让大学之道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追根溯源,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是“导师制”创立之滥觞,书院制是牛津、剑桥的灵魂,而导师制则是书院教育功能的精髓。虽然导师制初衷是为了学术目的而实施的,但是导师制所折射出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理念可为我所用。我们为了解决大学生职业指导难题,可以拓宽其“导”的范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导师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事情都要挂在心上,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导师制与学分制是相辅相成的,是对学分制有益的必要补充,是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重要保证。导师制应该因校制宜,灵活实施,承担大学生职业指导任务。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历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是伴随着个体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体现在协助和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个体具有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个体了解真实的自我、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以及职业信息,三是协助学生个体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和面临的任务的深入分析,做出自己的生涯决策,四是协助学生个体发现并发掘自身的潜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以达到个体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个体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要根据生涯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一整套指导计划的实施,达成个体对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需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指导方法上以个人咨询服务为主,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将教学、讲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职业网络,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同交流。在实施步骤上,可按学年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有其自身的任务并且相互关联,贯穿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完成大学生就业的准备过程、选择过程、实践过程、调整过程和实现过程。
(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要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甚至需要付出相应的资金,但却难以得到学校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制约了教师推动实践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行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培养团队精神,重视社团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了搞好社团活动,大学生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力求把这些活动办得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在社团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社团活动中,一个学生不仅是参与者,也可能是辅导员、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社团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高校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施展的舞台。要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及调查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要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高新技术企业打工,或者利用自己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参与或投资兴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国内外成功的创业人士的经历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络平台,继续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收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情况,检查自己以往工作的得失为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可以及时理解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及时发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为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要及时调整高校课程设置。高校的课程设置须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合拍,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社会上保持领先,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深度。高校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