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一代文星王中孚

文章 2019-07-14 16:43:36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名人王中孚大家知道他?了解他的哪些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中孚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王中孚,字木舟,亦作沐洲,号济川,又号蓼溪。生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六月初十日,诸城白龙山北麓水西镇人。十三岁考取秀才,乾隆五年考取山东乡试第四名举人,年仅十七岁。然而参加乙丑科会试竟意外落第,从此屡试不第,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参加庚辰科会试,在应试的举子五六千人中,一举夺魁,成为会员。

王中孚的父亲王焘,字明远,号洋浦,雍正二年中举,职衔拣选知县。王焘虽未中进士,却学识渊博,尤其精通经学,成为当时社会名流,与桐城派文学大家方苞友善。

乾隆三年,十一岁的中孚随父亲游学京师,拜见了方苞。方苞有意考考中孚,便问《九经》是否熟读,没承想,中孚倒背如流,方苞非常惊讶。其时方苞正主编《三礼义疏》,见中孚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问,便列举《礼经》中疑问十余条,询问中孚,中孚听后逐条陈述,解释的入情入理。方苞十分赞赏。对左右人说:“此小儿日后必定为文坛魁首。”

中孚十三岁时曾参加秀才考试,考官见其文章奇特,便有意面试其诗文,考官题目刚出口,中孚应声吟句成诗,考官甚是惊奇。正巧外面传来鞭炮声,考官便以“爆竹”二字为题,中孚略作思索,口占一绝,“重重千层纸,叠叠一点灰。若到我手中,平地一声雷。”考官闻言大惊,暗想,此小儿小小年纪言谈不凡,日后必定会成为国之栋梁。

乾隆九年,王中孚参加山东乡试名列第四,年仅十七岁。明年参加乙丑科会试却意外落第。对于这次落第,众人说法不一,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说法。一说,中孚频遭厄运,先是父母相继病故,对于至孝的王中孚,不啻于晴天霹雳,因而大病一场。谁知祸不单行,厄运再次降临到中孚头上,朝夕相处的爱妻也命染黄泉,亲人的相继离去,家庭的不幸,彻底击垮了中孚的斗志,他心力交瘁,再也无心功名,因而落第。另一种说法是,中孚受到了别人的讥笑和侮辱,从此发誓不再参加科考。相传是这样的。中孚家道富有,考中秀才后,便不思进取,终日鹰犬走兔,媳妇见中孚荒废学业,非常疼心,多次规劝,大丈夫应志在四方,岂能玩物丧志!说得中孚有些心动,便对媳妇说:“苦无良师。”媳妇说:“教郎君妾一人足矣。”原来,中孚的媳妇是官宦名门之后,饱读经书,才智超人。然而旧社会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女子才华横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就这样,中孚放飞了小鹰,在媳妇的调教下,闭门苦读。后来参加会试,文笔俱佳,本来已置魁列,可是当年的主考官是奸诈之徒,听说中孚的的学问是跟着媳妇学的,就鸡蛋里挑骨头,胡说什么“文章好是好,就是有股胭脂味。”因此不予录取。中孚闻言又气又恨,发誓再也不参加会试了。

然而封建社会,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虽然中孚发恨不再参加会试,可是受生活所迫,又经不住别人的劝说,于乾隆二十五年再次参加庚子科会试,在全国五六千人应试的举子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高中会员。以后参加殿试,取得了二甲进士。

初入仕途的王中孚,因才华出众,于乾隆二十七年以修编出典壬午科河南乡试副主考。就是这次乡试使得中孚名扬天下,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河南乡试按照考试程序进行得很顺利,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偏偏有好事之人,造谣中伤主考官有收受他人的贿赂之嫌。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所有的录取举子中,河南梁园四才子俱在前十名之列,于是有人猜疑其中有问题。开始在背后嘀咕,逐渐浮到层面上议论,后来愈演愈烈,以至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乾隆勃然大怒,下旨速调主考官进京陈述。

为啥梁园四才子入闱,会引发社会上议论呢?这得从梁园的历史上谈起。原来,梁园古代在河南非常有名。她座落在梁园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城内,是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一座园林。西起睢阳城东北(现在的商丘市东南),东至今商丘市城东北7.5公里的平台集。《史记》记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水经注疏》曰:“筑城三十里。”梁苑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

梁园是以文学大家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为代表的西汉梁园文学主阵地。后世谢惠连、李白、王昌龄、王勃秦观等都曾慕名前来。李白更是居住长达十年之久,一首“梁园吟”成为千古绝唱,让梁园更增添了魅力。虽然梁园名气很大,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文学成就大不如从前,如今梁园四才子列于魁首,自然引起外人的猜忌,也是必然的。

古代科考,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尤其是科考中舞弊,是一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一旦发现考官有收受他人的贿赂行为,将严惩不贷。河南乡试以前曾出现过舞弊案,今年又闹得议论纷纷,引起了乾隆皇帝的警觉,因此,乾隆皇帝立即下诏传主考官入京奏明此事。

接到御旨,正考官愁得茶饭不思,不久就病倒了。只好由王中孚一人进京面君。中孚毫不慌张,也没有立即进京。一路上慢腾腾地走着。时值河南大旱,灾民成群结队,中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到一处,他都停下来,跟地方官员一起赈济灾民。等到走出河南地界,中孚的俸禄以及盘缠都分光了。进京面见圣上,圣上询问了河南乡试情况,中孚逐一汇报,讲得头头是道,一切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乾隆听了频频点头。末了中孚拿出自己抄录的十份试卷,皆未署名,请皇上和大臣们传阅。结果皇上和大臣们一致认为前六篇文章文笔优美,内容翔实。这时中孚才拿出考生原卷,一一对照,梁园四才子的文章俱在前六名之中。于是皇上这才笃信,河南乡试没有任何舞弊行为,龙颜大悦,对中孚和主考官进行了嘉奖,并责成河南巡抚严查造谣滋事者。通过这件事,乾隆发现王中孚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可委以重任。

过了不久,王中孚调京任职,已备皇上随时询问。正当中孚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之际,他年迈的祖父因病又谢绝了人世。对于祖父的病逝,中孚悲疼欲绝。因为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既是中孚唯一存世的亲人,又是中孚的启蒙老师。命运多桀,彻底击垮了中孚的意志,从此他一蹶不振。他满怀悲愤地赶回家,整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等到把祖父安葬之后,已心力交瘁,不久就大病一场。从此一蹶不振,精神颓废,心灰意冷,郁郁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史料记载,王中孚英年早逝,令“天下人士疼惜之。”

一代文星过早凋谢,令世人感叹不已!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