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民间故事
引导语:“五水共治”是国家今年重视的重要策略,大家是否知道“五水共治”相关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五水共治”的民间故事。
下河游泳的人“前仆后继”
“可以游泳的河”几乎成了对“清三河”工作最高的褒奖,7月13日,周王庙镇长春村村委会主任吴一明来到横幅港岸边,脱去上衣和长裤,“扑通”一声扎入水中,在河中畅游起来。一起下河游泳的还有镇、村干部张华飞和吕明晓。
“看!有人在河里游水呢。”河岸边以及位于横幅港的长春桥上,路过的村民驻足看起了热闹。
看着镇、村干部在河里游得欢,不少村民也有些心痒痒。“扑通、扑通……”大伙纷纷“钻”进了河中。
“水质不错,游起来很舒服。”来来回回游了一个多小时,吴一明才爬上了岸。他说,在多年努力下,眼看村里的河道一天天变清了,便萌发了亲身体验一下的念头。而随着他一起跳下河的村民庄利松也大叹,想不到被电镀厂污染过的河还有一天能重回洁净。
8月底,许村镇科同村村民许海楚对村里的治水工作赞不绝口,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三下五除二脱去T恤,一个猛子扎进徐家河里。这一举动赢得了岸上村民的一片欢呼。
徐家河曾饱受猪粪污染,几乎成了个大型“猪粪窖”。经过治理,水质大大改善,两岸绿意盎然。许海楚的这一跃,打破了一池宁静,说话间,他在水中欢快地扑腾,不停变换着泳姿,河水的透明度可达水下20-30厘米。“瞧这河水多干净,一点异味也没有,脚底下踩的都是硬泥,感觉很不错。”许海楚兴奋不已。
“民间河长”出钱出力 请缨上任
海宁除了市、镇、村三级河道,乡间还有无数的小浜、溇潭,这些水域是与大河水质密不可分的“毛细血管”。正因为多如牛毛,所以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在“五水共治”过程中,不少企业家、村民纷纷出钱出力,加入了民间“河长”的行列。
在周王庙镇陈桥村2组,10户邻居聚在一起,共同动手治理家门前的小池塘,自己设计图纸,自己捡鹅卵石,自己做木长凳,不花一分工钱,小小的臭水池建成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农民小公园。双涧村的企业主陈小平自掏腰包70万元,为村里的小池塘清淤、修建护岸,池塘边还建起一个党建公园,供村民休闲娱乐。
长安镇(高新区)褚石村的东光寺浜被虹越花卉认领,他们不仅为河道治理捐款五万元,还利用花卉企业的优势,发动党员为河道种上铜钱草、睡莲等净水植物。浙江富斯达的老总是长安镇(高新区)东陈村人,为了给老家的“五水共治”出份力,他认领了村中的两个池塘,斥资10万元修葺护岸、种植绿化。
今年,许村镇先后冒出了16名企业家要“请缨”上任民间河长。企业家认领河道,有的要把河道当企业产品来包装;有的一次性拿出50万元,治不成功不收兵;有的把治理河道当做教育员工的机会,增强大家的护河意识。总之,企业家对这些熟悉的河道,心中各有一套治理方案,更有信心参与河道治理和长效管理,治水氛围颇为浓厚。
钓鱼的人越来越多
“五水共治”后,在海宁农村,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变化除了水变清之外就是钓鱼的人增多了。一辆自行车,一只小板凳,一支钓鱼竿,钓鱼爱好者们在小河边一坐就是大半天。
说起钓鱼经历,65岁陈启良一下子打开话匣子:十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袁花、黄湾的小河,他说自己是河道“变身”的见证者,上世纪90年代前,海宁的河水清澈,随处可钓鱼。可就在近十几年里,工农业快速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可以钓鱼的地方越来越少。
今年以来,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全面铺开,如今,很多河道从原来的劣Ⅴ类水质,变成了Ⅳ类甚至Ⅲ类水质。河里的鱼越来越多,他钓鱼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每天回家都是“大丰收”。“孙子孙女吃鱼都吃腻了,但是营养好嘛。”他笑呵呵地说。
25岁的张棚也是个钓鱼爱好者,家住在硖石街道,“我们钓鱼的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水,水好,鱼就多了,河就有了生机。现在大家钓的不是鱼,而是舒坦的心情,‘五水共治’我们举双手双脚赞成。”
斜桥镇三联村的村民万子松,经常在施家浜边一坐就是半天,每次钓鱼都主动宣传“五水共治”,他还建议在河道里放养一些胖头鱼和白鲢鱼,因为这些鱼能净化水质,促进河道生态恢复。
丁桥镇上开渔具店的老板许煜辉告诉记者,“五水共治”之后,不仅本地人越来越喜欢钓鱼,连外地人也开始扎堆钓鱼。半年时间,到店里买渔具的人大大增多,销售额比过去翻了几倍,生意越做越红火。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