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探讨的论文

文章 2019-07-14 16:11:09 1个回答   ()人看过

《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了能让学生养成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养成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应教育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去指导生活,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

首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去学习语文,自己体会作者隐含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教材的选文都经过教育学家的仔细甄选,具有典范性、代表性,语言优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更是丰富多样,完全符合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每一篇课文不仅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而且能够反映特定情境下的历史和时代架构,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授教材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讲解,而缺少必要的引导。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维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思维,才能真正地理解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文素养也在慢慢地,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养成,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改进陈旧的教授方法,运用科学的授课方式。过去的语文教学,很多的情况下是,教师死板地“抠字眼”,重点是课文的一字一句,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细节,这样老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费解。所以,我们要从字、词、句、段、章的逐一分析中解脱出来,不要再主观地肢解课文,肢解作者的原意,而是要从整体上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后的情感。要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字词句段,更多的应该是对通篇文章的理解,是要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绝不是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能够完成的,而必须立足于整体。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内涵、写作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和理解,可以采用对比阅读、集体讨论、读后感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这种互动的方式下,形成思维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互相促进中,逐渐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为语文素养的养成构筑坚实的基础。

最后,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而是教师的引导是诱因,学生自主的激情是主导。只有激发出学生的热情,情感的熏陶和渲染到位,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人情感和情商,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情感要素。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平台,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这种表达,不仅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更是语文素养成果的展示。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美的体验过程,美的传递过程,更是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素养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去实践的目标。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