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和四动法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判断的重大意义,在于充分揭示了“就业”工作在高职教育系统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中作 为“关键因子”的本质属性、导航地位和评价功能。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合理构建和方法创新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四动”方法分别是:内力启动、教师导动典型带动和环境推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研究;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构“四动”工作法
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满足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依托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接受高等职业技术“双证书”教育来实现的。所谓高职院校的规模已占踞“半壁江山”就是证明(注:200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为200万,在校学生480万,两项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2.3%和在校学生人数的42.3%。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当高职教育“入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也就必然引发“出口”通量膨胀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关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建设,加深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的理解,以及不断研究如何做好高职生就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也就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发展观的本质概念和系统运动的关键因子
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公开申明“以就业为导向”,就足以说明高职教育在其根本属性上就是一种以国计民生为本的教育。为此也就产生了一种更本质的判断——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注:2004年6月周济部长在江苏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一判断的重大意义,不仅反映了我国最高教育行政决策思路的实用性和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也充分揭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高职教育系统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中作为关键因子的本质属性、导航地位和评价功能。这就是说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当它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拉动全局的关键因子和考验成败的试金石来抓时,学校才会真正主动去适应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千方百计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适应这种结合,才会真正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制度的革命,而随着这个逻辑动力的推动,学校才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获取毕业生理想就业率而真正实施对自身专业设置、办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的优劣,不仅直接关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就业素质水平的高低,也表明了一所高职院校是否高举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一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旗帜的态度与使命感。“出口畅,入口旺”。“出口”要畅,就业指导工作一定要跟上。
二、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其工作依据就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其工作内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和帮助高职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确立如下基本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的思想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就业工作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分配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过渡,原有的就业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构建新时期就业工作体系时,必须要切实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和引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必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思想基础。
2.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前提和条件就业保障机制包括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资金配置等诸多内容。目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就业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保障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模式中转变过来,还处于办理就业手续阶段,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工作体系不仅需要理念的支持,更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
3.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高职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的灵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要求不能完全适应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培养质量。就业指导已经不再是毕业班的事情,而是一个贯穿于大学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
4.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双重责任制是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充分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在供求数量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上,这要求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和研究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业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体系,它必须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双重责任制,把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评优奖励挂钩,把就业工作作为大学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责任人。
三、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四动”工作法
“全员抓就业,全过程抓就业,全面抓就业”的“三全”指导原则,是教育部在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18号文件)中提出的,它对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并衍化出诸如领导重视、狠抓落实,“一把手”工程,齐抓共管、上下互动等经验和措施。
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创立“四动”工作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内力启动、教师导动、典型带动和环境推动。其含义和做法是:
1.内力启动。内力即内驱力,它是驱动人们去完成某件事情,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力。而内力启动的做法就是通过早安排、早组织就业形势报告和就业思想教育,让“就业”这一概念以及“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早早注入到学生的脑海里,并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素质养成的内驱力。此外还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制度等方案,激活学生的内力思考,即自主规划怎样度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学时光。例如我们曾先后邀请了行业精英、企业领导和人才服务交流中心的负责人给学生作就业报告,他们所讲述的就业与创业经历,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目前我校学生在积极培养就业素质方面普遍形成了较好的心理驱动力,从而获得了较好的人才市场准人能力和竞争能力。
2.教师导动。所谓教师导动,就是就业指导课程进入课堂。其做法就是让具有丰富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系统地指导学生认识社会需求,引导毕业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我们还开辟了就业心理咨询工作,采取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了就业指导教师的导动机制,培养了学生择业就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他们学习与研究就业问题的积极性。
3.典型带动。典型带动是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工作情况,录制《全力打造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专题片和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返校讲演、座谈或以文本的形式来树立典型、鼓舞士气,使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中体味学长们的求学、求职、工作等方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感染和带动后学者进一步思考怎样度过大学时光和如何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4.环境推动。环境推动就是通过创建良好的就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其方式主要是利用条幅、广播、广告栏和网络,日积月累地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理念和相关就业信息,以此创建一个以促进积极就业为主题的价值体系和校园氛围。此外,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到人才市场感受氛围等,这些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建起理性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
总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关系重大,意义重大,而难度也很大。坚持高职办学方向不动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需求发,准确定位,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的基石和保证。高职学生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取胜,自身的专长能力及应对市场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则是首要的强势资源;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则是重要的导动力、推动力和连接学校与市场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实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一个大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机构,我们首先要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从专业到技术技能及人才培养模式都要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创造高职专业竞争优势,创造高职毕业生社会稀缺技术技能资源竞争优势;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组建和培育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这样才能不断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