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寓言故事
司马光砸缸寓言故事是怎样的呢?司马光砸缸故事是家长经常用来教育孩子的首选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被常识限制我们的想法。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司马光砸缸寓言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司马光砸缸寓言故事篇一: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寓言故事篇二:
北宋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司马光的孩子,比一般孩子都喜爱动脑思考问题,所以思维敏捷十分聪慧。
一次司马光和几个孩童在园中玩耍,大家在美丽的园中你追我赶,玩的高兴极了。其中一位小男孩独自爬上了园中的假山玩耍,可是小男孩一个不小心,失足掉入了假山下面的水缸中。小男孩被水缸中满满的水吓坏了,他不停的在水中挣扎和呼救,只听小男孩不停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快来人救我啊。。。。。。”这时孩童们才发现小男孩掉入了水中。孩童们也都吓得不知所措,甚至有几个女孩童都哭了起来。
就在这时司马光站了出来:“大家还是快想办法救他吧。”就在大家惊慌失措且面面相觑的时候,司马光却在努力的思考着该如何救小男孩。司马光想到:小伙伴们都比水缸矮很多,所以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把小男孩抱出来的,可是若是水缸中的水能自行流出来就好了。
突然司马光灵光一闪,召集其他的孩童一起拿起石块砸向水缸,并对小伙伴们说道:”大家快来用石块砸水缸,水缸破掉水就都流出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救出小男孩了。“
司马光说罢,所有的孩童都拿起周边的石块扔向水缸,果然水缸被打破了,水也都顺着窟窿从缸中流了出来,落入水中的小男孩也因此得救了。
对于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大家都赞不绝口。
知识扩展: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山西夏县人。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司马光“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至和元年(1054),随庞籍到并州(今山西)为官,后改并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庞籍因事获罪,司马光引咎离开并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对司马光的为人,朱熹评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