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2016

文章 2019-07-14 15:21:31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如果我们拥有感恩的心,你亦会感激你的敌人乃至逆境。我们的生命因遭逢曲折而绚丽多姿,人生因跌宕起伏而风采动人。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2016篇一:

如果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没有用适当的形式表示感激,就会被人冠以“白眼狼”的称呼,似乎狼是不会感恩的。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如果你给一只流浪狗食物,他会注视你的眼睛,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你的感激之情,不过这种感激持续的时间很短,可能第二天就不记得了。动物真的就是这样不会感恩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是,动物不但会感恩,会把这份恩情长久地记在心间。

1993年的夏天,我刚刚大学毕业回到家。一天上午暴风雨过后,我走出房门来到小院(我家住一楼,与我父亲工作的研究所隔着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想呼吸一下雨后的新鲜空气。我刚刚开始品尝清新的空气,忽然间角落里传来“啾啾”的鸟叫声,我顺着声音望过去。一只年幼的麻雀正躺在墙边,扑棱着还没长好的翅膀,发出无助的求救声。我顿时明白了:离我家20米远的研究生宿舍楼后面有3棵高大的杨树,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鸟窝,小鸟一定是被刚才的大风吹落的。这可怎么是好?以我小时候养麻雀的经验,知道麻雀是很难养活,可我也没办法把他送回他的家里面去。我只好先把小麻雀放在一个纸盒里面,在一旁想办法。正当我低着头看小麻雀的时候,感到背后射来两道目光,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麻雀正站在小院的栅栏上紧张地盯着我,眼睛里流露出紧张、恐惧的眼神。我立刻断定她是小麻雀的妈妈。我明白,她是怕我伤害她的孩子。我站在原地没动,对她笑了笑,她也似乎感受到了我的友好,不那么害怕了,但是立刻焦急起来:她也没有办法把小麻雀带回家。怎么办。

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我家的房子情况。我爸爸家的房子位于一楼,有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院,楼只有三层。一楼没有阳台,二楼的阳台是外伸式的,正好给小院形成了一小块屋顶。这就为救小麻雀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在小院里面看来看去,突然看到前天买的字纸篓,眼睛一亮,办法有了。我找了一个竹竿,把字纸篓绑在竹竿上面,然后在字纸篓里面垫了一件旧衣服,然后把竹竿固定在二楼的阳台下面。这样我们平时进出也不会打扰小麻雀,麻雀妈妈还可以飞进来喂小麻雀。我是这么打算的。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麻雀妈妈一直在旁边跳来跳去,一改平时怕人的胆小,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当我把小麻雀放进字纸篓、把竹竿固定好的时候,她似乎明白了我的意图,发出了欢快的叫声。我赶紧跑进屋子关上门,站在窗边,心里祈祷麻雀妈妈能理解我的意图。果然,麻雀妈妈确认小院里面没有人后,立刻就飞到字纸篓里面,一阵热烈的叽叽喳喳的叫声传了出来,诉说着母子重逢的喜悦。不过没有一分钟,麻雀妈妈就飞走了。我失望之极:麻雀妈妈太不像话了,怎么丢下小麻雀就走了,难道不要他了?正在我不解的时候,麻雀妈妈又飞回来了,嘴里似乎叼着什么。我恍然大悟,原来麻雀妈妈去给小麻雀找食物去了。

就这样,我家小院多了一道风景:每天麻雀妈妈要飞来几次给小麻雀喂食,然后陪他待上一段时间,母子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每当这时,我们就坐在屋子里面,安安静静的,什么也不做,生怕吓着麻雀妈妈。第三天,我又在字纸篓旁边竖起一根木头,上面钉了一块木板,在木板上面放了一碗水、一碟小米。麻雀妈妈对我这份好意马上就心领了。在给小麻雀喂食后,就站在木板上喝水、吃小米,休息一下再飞回大杨树上的家。时间长了,麻雀妈妈也和我们熟悉了,开始的时候,麻雀妈妈只在小院里面没人的时候才飞来;后来,她知道我们不会欺负她,就不再害怕我们,经常是我们在校里面,麻雀妈妈在小院上面飞来飞去,一副人与动物的和谐画面。渐渐地,小麻雀长大了,麻雀妈妈一天要往返多次给他抓虫子。小麻雀很调皮,有几次甚至爬到字纸篓的上面,把小脑袋探出来,好奇地注视着我们。天气开始凉了,字纸篓里面传出来翅膀的扑棱声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壮。我知道,那是小麻雀在练习飞翔,他离开字纸篓的时间屈指可数了。这时,麻雀妈妈光临的次数越来越多,看得出来,她在耐心教小麻雀飞行的技巧。终于有一天清晨,字纸篓里面一点声音也没有,到中午也没有传来小麻雀扑棱翅膀的声音。我知道小麻雀飞走了,心里既高兴又惆怅。从这天起,热闹的小院安静下来,再没有了麻雀妈妈进进出出的身影,也没有了小麻雀欢快的叫声。我们都有点不习惯了,但是为小麻雀能够飞上蓝天感到高兴。

差不多过了两个星期,一天清晨,我们还没有起床,小院里面传来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那么熟悉。我赶紧推开门。只见小院的栅栏上站着两只麻雀,正在冲着我们叫,还煽动翅膀。是麻雀母子回来看我们了。小麻雀还得意地表演了起飞、降落,然后很神气地站在妈妈旁边。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看着他们。几分钟后他们飞走了。第二天,他们按时如约而来。从此,每天早上麻雀母子都来小院,我知道,他们是来感激我们的。我们又按照从前的样子,在小院里面摆上清水、小米。每天早上麻雀母子准时报到之后,飞走,带来一群麻雀吃饭、喝水,我知道,这时麻雀一家。

这样的情景差不多持续了两年,那三棵大杨树被砍到,麻雀一家失去了他们的家园。树被砍倒的第二天,麻雀母子最后一次来到小院,叫声凄惨,似乎在与我们告别。麻雀一家吃过早饭以后,在曾经的大杨树上方久久盘旋,然后发出阵阵悲鸣,然后离去,从此再没回来过。

谁说动物不会感激,谁说动物没有记忆。我们一点点的善举,麻雀母子用两年的时间来报答我们,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又做了什么呢?挥起利斧,砍伐树木,毁灭鸟类的家园,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谁不会感恩呢?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2016篇二: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的事迹。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因呕脓而死。

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