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优美散文
这几日课程安排很紧凑,由于整天坐在轮椅上,靠钢板支撑的腰椎便开始抗议了,隐隐作痛。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因为这次学习机会对我来说太难得了,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只是回到宿舍,实在是没有力气再写日记,挨到枕头,立刻就进入梦乡……
现在将这几天的收获简单做个总结:
原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雷达老师在《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中,提出一个沉重的问题:今天,还需要文学吗?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而我们又在哪儿?雷达老师认为,真正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千变万化是人的变化,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才是一种豁达;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讲的《何为文学,文学何为》,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做阅读者,学会欣赏才能懂得创作者。文学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准,爱是永恒的大旗。而曹文轩在深情讲说他的童话《草房子》时,我跟其他几位女同学被感动得泪水涟涟,那实在是用爱写就的文字,即使中年后的我们,同样百读不厌;
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的《为何写作》,明确了写作中的三种立场,那就是平民反对不公、精英反对平庸、中产阶级反对不自由。这之前我们从来没如此认真地思索过要“如何说话”,在整个说话过程中,究竟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还是语言在操控我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刘正荣主任耐心讲解了《传播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刘主任希望作者们在尽可能的载体上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只有在某一方面创作出特色,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鲁院施战军副院长在《迁徙文化与城市文学》中指出,小说要写风俗世情,让本质力量得到对像化,有一种声音最能代表人的心灵,那就是文学主题:在生、死、爱的过程中,要对信、善、美保有诚意。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老师的《关于网络文学的几个问题》,让我们深深地反思,当下文学精神的资源在哪里?是不是“在嘲笑前人的笑声里,我们也一样会被后人嘲笑?”
带着如此沉重的思考,又迎来了与影视剧作家路远和出版家兴安老师的对话。说到路远老师自然想到电视剧《京华烟云》,那可是一部收视率相当高的作品啊。同学们欢呼雀跃,休息之余与二位老师合影留念。是的,从来没想到能与老师们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轮椅上的我也加入了雀跃的队伍。
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是1月2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的领导跟我们进行了一次最近距离的对话,号召学员们积极加入作协,成为中国文学一股崭新的生力军。虽然后来这次“对话”被炒作成“招安”,但同学们都发自内心地重视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理念。因为作协的参与,代表着文学界对于网络作者们的认可,代表一种正式的沟通正在形成。网络“写手”或许不会成为真正的“作家”,但至少是一个作者,至少要为自己的读者负责,为整个文化的传承负责,这才是一个忠于文学者的品德。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匆匆过去了,明天就在迎来毕业典礼。此刻的内心升起无限的留恋,相信其他的同学也跟我一直不舍。这次培训是我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洗礼,让禁锢在轮椅上的心灵得到空前的震憾和激励;同时,更幸福的是,我收获了人间最珍贵的师生情,同学谊,这体段经历,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感动温暖我,在为我不断攀登的源动力。
在大师们说书式的讲学中,我感受着浑厚的文化学养、栩栩如生的事例、对文学执著的坚持,从中汲取大量的文学知识。这些宝藏,将会成为我一生的珍藏。感谢培育我们的鲁院,感谢各位老师的传授,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在以后的创作之路上,我会以真诚的心灵去默默品读,然后写自己想写的故事,让爱成为永恒的大旗,让信善美在我的文字中流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