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曲面建模综合应用教学方案论文

文章 2019-07-14 14:52:48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UG》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软件课程,也是学生踏上工作之路必备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在曲面建模教学单元进行实践,设计多媒体辅助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多媒体;项目化教学;曲面建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是《UG》课程中的第5章节综合应用,是本书重点章节中最基础的知识点。本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从事机电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综合应用曲面命令创建简单的实体模型。掌握“面倒圆”“抽取的面”“规律延伸”“通过曲线组”“通过曲线网格”创建曲面的命令。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曲面建模命令设计简单零件的职业能力。

3.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1)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是本堂课甚至本课程要解决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2)学生刚接触专业课时显得比较被动,如何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质疑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棘手问题。

4.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法:软件课采用讲授演示法,教师讲授重点、难点,学生动手操练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教师讲解操作—学生听讲并操练—教师单独或全班指导—总结学生反馈的问题—学生深入操练—教师归纳总结升华课堂。

提问式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随时积极提问并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

视频教学法:利用CAMPLAY录屏软件,教师将操作过程录制视频分发给学生,以视频指导学生的动手操练,解决教师不能全面单独辅导学生的问题。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课前准备

下发本章理论知识,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学习,共同探讨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预习书本第5章曲面建模综合应用——料斗的建模。

二、教学呈现

1.告知(教学内容、目的)

本次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曲面建模一料斗。

2.引入(任务项目)

新课导入解决前置作业,()提问UG曲面功能分为哪三类?基于曲线创建曲面的命令有哪些?简述“规律延伸”“通过曲线组”“通过曲线网格”命令。

教师讲授演示料斗的建模,并录制视频分发学生。

3.操练

学生单独练习,遇到问题查看视频或请求教师指导。

4.反馈(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在练习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可能集中出现的问题有:(1)规律延伸中长度规律和角度规律的方向。(2)通过曲线组创建片体中截面方向不一致。(3)通过曲线网格创建片体中主辅曲线的方向问题等,根据教学情况待定。

5.深化(课堂练习曲面建模应用——饮料瓶)

6.展示(展示部分学生操作结果)

展示几组学生练习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7.总结,学生质疑

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梳理汇总。本课主要讲授了基于曲线建模的曲面命令,要求掌握“面倒圆”“抽取的面”“规律延伸”“通过曲线组”“通过曲线网格”创建曲面的命令,根据课堂反馈强调几个重难点。

(1)规律延伸中长度规律和角度规律的方向。

(2)通过曲线组创建片体中截面方向不一致。

(3)通过曲线网格创建片体中主辅曲线的方向问题。

学生质疑:课堂操作的饮料瓶建模方法是不是最合适的?你有更好的建模方法和思路吗?

8.作业、撰写实验报告

继续完成饮料瓶的建模,撰写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规范性。

三、教学反思

1.课前下发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对它进行消化和吸收。这些都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环节中,教学内容选取“料斗”作为教学载体,以“下达任务—学生练习—检查反馈—深化练习—总结、学生质疑”为主线,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以真实的任务为工作背景,切实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地实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学交替。

3.教师利用CAMPLAY录屏软件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在学生练习时下发,解决了教师不能全面辅导的问题,同时教学视频还是学生课后复习的助手。教师将课堂教学视频挂在校园网,作为师生课后交流互动的手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下一页:潇寒诗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