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及点评
二、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画出,好吗?
(学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画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情。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我看见有的同学画了一条,画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画了两处,有的同学画了三处,真好。不管画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绐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生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的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画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同学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画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画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集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2:半跪着。
师:你是——
生3:半跪着。
师:你——生:半跪着。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课件)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受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爸爸和伯父关心那个车夫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位男同学,他首先带领我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护车夫上,真好,真应该感谢他。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那肯定也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把它画出来了。请个女孩,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多媒体出示以上那个女孩子读的语句)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教师深情地朗读上句)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吗?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洁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宕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他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的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课件,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响教师引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吼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一一(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奸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一—(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板书: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多媒体出示: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一—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堂教学是艺术,任何艺术都追求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优与劣。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游刃有余、衔接自如,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就如磁石一样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但在注意课堂节奏的同时,千万不要为了节奏而节奏,基于感悟型阅读教学出发,同样不要忘记在节奏的舒缓张弛中丰富学生的视像。“响鼓要用重锤敲。”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做足做透“半跪”这一文章,课堂节奏显得舒缓流畅,重锤敲击,酣畅淋漓,一吐为快,让“半跪”这一视像化作一尊雕像永铸学生的心坎。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的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感悟中的文字和视像的互现。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