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作文
大相国寺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的市中心,是一座很有名的佛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两部都提到它。小编收集了开封大相国寺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始建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这里原是我国古代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的宅院旧址。初名建国寺,到了唐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为纪念自已由相王登上皇位,将“建”改为“相”,自此相国寺声名显赫,历久不衰,成为中州名寺。
在一座大殿内,我看到了许多佛像。有降虎佛、探手佛……非常之多,它们个个具有特色。比如说降虎佛吧,脚下踩着一只老虎,那老虎眼睛瞪得老大,嘴巴也张得老大,那个降虎佛眼睛死命地瞪着老虎,使劲摁住老虎的头,举起拳头想一拳打死老虎呢。有一尊佛一只手伸得非常长,好像能探到天啦,另一只手却非常短,所以就叫探手佛。
大相国寺之所以出名,因为里面发生了一段非常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出家了,变成了和尚,但他照样还是喝酒吃肉。一天他的几个朋友过来约他玩,他们喝酒正在兴头上,忽然听见了门前的杨柳树上传来了几声乌鸦的叫声,在古代乌鸦是不吉祥的象征,所以他的两位朋友就想去把乌鸦赶走。而鲁智深说:“不用你们费劳,我直接把树拔了就是”。两位朋友都不相信,鲁智深来到院子里,双手一用力拔,那棵杨柳立即就被拔出来了,离地三尺高。虽然这不是事实,只是小说中描述的情节。为此在大相国寺内立了一座雕像,鲁智深秃着头,手里拽着一棵树,嘴巴大张,眼睛圆瞪,感觉全身力气都用在那棵树上了。再看那棵树,根茎都被拔出土来了。这座雕像雕刻得栩栩如生。
再往里面走走,我来到的地方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是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为什么是镇寺之宝呢?因为这座雕像真的是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它一共有四面,每一面都有许多许多的手,而每只小手里面分别画着一只眼睛,所以这座雕像又叫做“千手千眼观音像”。而观音像的来历是在古代有位书生,在大相国寺内烧了香,立下一个心愿,结果这个愿望实现了。他非常感激菩萨,于是花了许多银两,请人用树根做了这座千手观音像。这座像一直保留至今,成了镇寺之宝。再看看观音菩萨的头顶上,只见双手合并,放在头顶,头顶上又有一个佛像,说明他一心向佛,非常虔诚。再看他的胸部,双手合并正在念经呢。他眼睛下垂,正好能看到祈祷的人们,以实现他们的愿望。千手观音菩萨是男生,那为什么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观音菩萨是女生呢?其实佛是不分男女的,是为了方便人们拜佛。因为古代女孩子也是要拜佛的,但是不可以在自己的闺房中拜一个男生,所以就出现了女版的千手千眼观音。
大相国寺,历经1500多年风风雨雨,依然是这么庄严肃穆。我喜欢这美丽的大相国寺。
第二篇: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的市中心,是一座很有名的佛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两部都提到它。一部是《西游记》,据《西游记》第十一、十二回描述,唐太宗魂游地府,在枉死城遭冤魂挡路勒索,借了河南开封府人氏相良阴司里积的一库金银。返阳后唐太宗还债,相良不肯接受。唐太宗传旨命建寺院补偿,胡敬德“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
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尉迟公监造’。即今大相国寺也。”另一部是《水浒传》,《水浒传》说花和尚鲁智深曾在开封大相国寺的菜园里倒拔垂杨柳。第六回描写道,鲁智深来到大相国寺,“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但见:山门高耸,梵宇清幽。当头敕额字分明,两个金刚形势猛。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森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西游记》说的是大相国寺的由来渊源,《水浒传》夸的是大相国寺的当时盛景。但有人考证,大相国寺的源头其实可追溯到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当时叫建国寺,该寺后来毁于兵燹。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僧人慧云募款建寺,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下诏赐名大相国寺,并亲自御题“大相国寺”匾额。由于皇家恩宠,大相国寺不断扩建,寺院占地达540亩,辖64禅律院,僧侣千余人。
寺内的铸像、壁画、塑像、碑碣多出自吴道子、杨惠之等名家,人称相国十绝。据《大相国寺碑》、《修相国寺碑记》、《东京梦华录》等史料描述,唐宋时的大相国寺“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盛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虽物象紫府,太息芳馨,千灯赤城,永怀照灼,天上人间,物外异乡,”“金碧辉煌,云霞失容”;“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之笔”。“梵钟之音,远闻数里。黄幡丹幢,臂声而首载。香缨宝珞,轰击而肩摩。”“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千乘万骑,流水如龙。”北宋靖康年,金兵攻陷开封,“流民殆遍相国寺及东西廊房间,啼饥号寒,极可伤恻。”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奔声如雷”,大相国寺沦为废墟。如今的大相国寺,是清顺治以后逐步重建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