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思维的地理教学论文

文章 2019-07-14 08:30:1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现状

在地理学习中,多数学生表现出来惯性的思维方式,这些同有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思维单板,毫无创新,导致地理学不好。其主要表现为:①对地理学科认识不够。地理学科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重视于死记硬背,而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当遇到一些新问题或偏门地域特点时束手无策,表现出单一的思维方式,而没有全方位的考虑。②思维的深度及广度不够,综合鉴别能力弱。知识点的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之一,这需要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面对问题是能全面综合的看问题;但由于很大部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以片面、孤立的方式看待问题,思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重视形成全面的认识。③思维逻辑差,易受定势思维束缚。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散性,但由于逻辑不清,违反了某些思维逻辑规则,使得到的结论仍是错误。由此可见,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加强对问题多方面、多层次考虑,具备发散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视角转化中寻求思维发散突破点

借助于某些地理现象,提出有助于在思考探索中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联系及本质特征,以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视角转化中寻求思维发散突破点。如学完全球变暖问题时,因教材只指出了变暖的不利影响,教师还可以设置全球变暖带来了那些有利的一面,学生通过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得出变暖后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改变了其恶劣环境,等等。这些回答教师应肯定其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到鼓励,从此不断创索,思维逐步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多方联系中进行思维深入思考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用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举例来说,就工业生产布局进行设问:海南省铁矿丰富,但为何没有建立钢铁工业?上海煤炭缺乏却又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这些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客观地从两地地域、经济等因素入手进行相互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其发散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设问时就需要以思维发散为主,多提出一些多方联系的思维发散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多方联系中对问题进行思考。

(三)引导学生加强对图式的训练,强化思维发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内含大量的图画,这些图画不仅是对文字的补充,更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地理信息进行表达。因而,针对这一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内含的插图进行辅助性教学,从而强化学生对思维进行发散。如太阳和太阳系这一章,由于课本在此章并无现成图画,学生学生只能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想象才能绘制出图形。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绘制图形各有特点,各具独创,从而使学生在绘制中对知识点所构成的图形进行揣摩,思维能力得到强化。

(四)开展讨论激发思维的独创性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由于思维受某种启发而形成的,开展多层次多角度讨论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其形成具有思维的创新性观点和看法,这也可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水资源这一章节,设计“节约用水”与“水之源用之不竭,无需节约”两个辩题,使学生深入开展讨论。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解,从而明白了节约水资源的道理。

三、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教学方式给予引导,把教学知识点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就必定会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发散能力,实现教学的目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