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校外少儿电子琴教学活动论文

文章 2019-07-14 07:22:37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电子琴在陶冶孩子情操、提高素养、开发智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参与意识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外少儿电子琴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项音乐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子琴教学 校外 少儿

近年来,社会上学习电子琴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电子琴教学班和家教也随之而生。这些教学班和家教的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电子琴演奏乐曲的方法、技巧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基本上是套用钢琴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们知道,专业演奏人员本身具有素质天赋的特点,而少年儿童的多方面发展,大多数少年儿童不可能或也没必要成为专业的演奏家。因此,校外电子琴活动应当跳出培养专门人才狭隘理念,不应把传授演奏方法与技巧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应把实现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与目的作为教学宗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校外少儿电子琴教学活动,特别针对学琴孩子家长很有必要。

一、正确区别电子琴和钢琴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认为,电子琴就是微缩的钢琴。在实际教学中,他们把电子琴教学和钢琴教学混为一谈,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从外形和演奏方法上来看,电子琴和钢琴的确比较相似,但电子琴有着更为显著的特点。它的音色丰富,节奏多样,表现力极强。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微缩的钢琴,更是一个浓缩的乐队。仅把电子琴作为钢琴来弹奏,不但抹杀了电子琴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同时,还抹杀了儿童学习电子琴的兴趣。

如果我们把键盘乐教学分为演奏技巧培养和表现力培养两个方面,那么,电子琴教学无疑比钢琴教学更注重后者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是音乐的四大特质,而电子琴正是以感性的方式把音乐的这些本质呈现给大家。丰富的节奏型和音色,动听的自动和弦伴奏,使音乐更具表现力,让孩子们在学琴的过程中尽享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让孩子们练习钢琴曲时,为乐曲编配恰当的节奏,从而使枯燥、单一的钢琴曲变得更加悦耳动听。笔者在上电子琴初级班的课程时,通常尽早地把音色和节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启蒙教学中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轻松、愉悦,更快地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乐感,开拓孩子们的音乐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伴随着这一乐器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伴随着电子琴教学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学习这一乐器的儿童的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有肯定、赞赏、喜爱,也有怀疑、不屑一顾、轻视。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偏见,对电子琴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认为学钢琴就是选择了高雅,学电子琴就是学着玩玩,就是一个廉价的替代品,以后时机成熟了终究会转钢琴。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电子琴(单排键)拥有量最大,普及率最广、最大的国家,学习电子琴的儿童众多,比如,在我们少年宫,学习电子琴人数是学习钢琴人数的4倍以上。但是,和一些电子琴家长交流的时候,笔者发现,其中一些家长对电子琴的认识存在普遍性缺陷,若不加以引导和纠正,势必会阻碍、扭曲电子琴的发展。电子琴是一种新兴的乐器,虽然没有传统乐器钢琴年代久远,但在中国已有了20多年的发展。电子琴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普及音乐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电子琴和钢琴是两种不同的乐器,电子琴的演奏技术分为手指弹奏技术和功能操作技术两大部分,也许在演奏技术上初级阶段两者都差不多,但是,电子琴真正的魅力在于它强大的功能性演奏,任何一种传统乐器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二、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明确电子琴教学的意义、性质和目标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电子琴教学是把电子琴作为音乐教学的学具来实现器乐教学的目的的,要提高电子琴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电子琴教学的性质,而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器乐教学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一个观念:“音乐教学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间接阐明了基础音乐教育与其它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审美的核心作用。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

其次,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在电子琴教学理念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电子琴教学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上,树立他们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体验表达各种情感,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在音乐中的贡献;发展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了解熟悉我国的民族音乐风格,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积累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对其他学科产生兴趣和启发。因此,在电子琴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的作用,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的部分,而不是枯燥、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以整体的方式来感悟体验音乐,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三、慎重选择教师

为孩子确定一位合适的老师尤为重要。一些家长,觉得找一位钢琴教师作为孩子的电子琴老师很荣耀,但殊不知,钢琴和电子琴存在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也大相径庭,不可盲目跟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子琴教师,原本从事钢琴的演奏和教育工作,仅仅经过一些短期培训,他们转而成为电子琴教师,并没有受过作为一种独立乐器的电子琴的全方位的教育。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的偏差和缺陷,使得他们在成为电子琴教师的时候,不能真正领会电子琴所具有的内涵。在这里,笔者认为,一定要慎重选择老师,最好到正规校外教学点拜师学艺,切不可把钢琴、电子琴教师不可混为一谈。

四、如何将电子琴学习进行到底

学琴容易,坚持难。现在,虽然学琴的孩子很多,但能够坚持的学生却不多,很多孩子在学习不到一年就中途放弃了,经验告诉我,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以下列举几点,供家长参考。其一,家长懈怠,孩子放松。虽然在学琴初期我们的家长满怀信心,对孩子的辅导也比较细致。可学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更多的是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恒心。尤其是初级阶段,随着孩子意识增强,学习习惯养成,家长才可以逐步放手,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家长要是松懈了不管孩子学琴,任其发展,势必很难坚持。其二,家长意志不坚定。笔者认为,家长应该灌输孩子正确的意识,要么不学,要学就应该坚持到底。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有的时候因为家长的不坚定导致孩子学琴成为泡影。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的时候,自己就当这孩子面说,“代价也不高,学着玩玩,学不下去就拉到”之类消极的话,孩子听了,要么信心丢失了一大半,要么就因为自己怕吃苦、怕练琴,故意说自己学不下去,家长也就信以为真了;其三,高要求、高标准,让孩子无法坚持。学琴学到一定的程度,技术难度变高了,孩子完成得不好,老师经常批评,孩子失去兴趣,家长更是不停地埋怨孩子,认为孩子不认真练习、浪费学费,等等。直到有一天,家长失去信心或是孩子罢练时,学琴的道路就走到头了。其四,一点兴趣也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根本不爱好弹琴,那么,结果肯定不乐观。

五、明确电子琴教学目的,不能盲目追求电子琴考级

近年来,中、小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各级各类的校外电子琴教学点,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由于缺少专门的教学管理结构,电子琴的建设与发展又一直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之中,在自生自灭的发展机制中生存着。各教学点,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更为了迎合顾客(电子琴学生家长)的心理,严重地歪曲了电子琴教学的教学目的。一年一度的电子琴考级已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奋斗目标。以考级论英雄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电子琴教学。学一年考四级,学两年考八级,更是教师教学有方、学生技术全面的唯一指标。这导致学生从学琴开始就忙于“拔苗助长”的考级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识谱能力、演奏能力、电子琴的操作能力等)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很多报考五、六级的学生,实际能力还不到二、三级。电子琴学习应把考级作为一种手段。以量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最终目的。

有压力就有动力,在考级的压力下,孩子会有学习的动力。通过考级可以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努力付出所获得的成绩。这是考级所带来的良性的社会意义。因此,适当的情况下参加考级对学琴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也有很多家长,曲解了考级的意义,盲目追求考级,强迫孩子考级、跳级等,这都是不科学的。有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我们坚持认为考级对孩子的学琴有重大影响,并建议家长应该在孩子比较有把握的时候再参加考级。那些平时经常对学琴有失败感、感到学琴很痛苦的孩子不适于参加考级;那些平时学琴时就很难完整、流畅演奏乐曲的孩子,也不适于参加考级。考级也不一定非要每年参加;只有为数极少、音乐才能很高、有良好音乐教育条件的孩子,才有可能每年升两级。家长不能强行为孩子设立什么时候必须通过哪一级别,考级的时间、级别完全要由教师根据孩子发展的自然情况决定。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