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文章 2019-07-14 06:47:31 1个回答   ()人看过

自序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弟子规》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主要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也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小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唱《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小或者最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中国孩子的教育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钱文忠

2010年6月30日于沪上履冰室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