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幻灯片演示课件
【学生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它们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
(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明确路程,时间
2、引导学生思考:谁跑得快?(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谁跑得快?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1) 比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 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70╳3=210(米)
210<240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
80╳4=320(米)
280<320 小熊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师:我们都计算出了小熊和小牛在相同时间内的路程,比较出了它们的快慢。可是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小牛每分钟跑70米,这里的70蕴含着两个条件,一是1分钟,二是行了70千米。所以我们用一种新的单位来兼顾这两种含义,即也就是小牛的速度为70米/分。
学生体会速度单位与其它单位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感受速度单位由两部分组成,长度和时间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
3、师:运用已知的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一个速度单位,像这样的速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说说这个单位的含义。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人的步行速度约为4千米/时
飞机的飞行速度约为12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说说这些单位的含义。(指名说,再同位互相说。)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1、体会如何求速度:我们再来看280米、240米、240米是什么?(路程)4分钟、4分钟、3分钟是什么?(时间)那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求速度呢?
得出:速度=路程÷时间
2、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关系。
1) 理解了速度和如何求速度,请大家回答下面问题: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