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名师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文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选文非常精彩,毫不夸张地说,《祖父的园子》和《火烧云》两篇文字,极富萧红的语言特色,足以代表萧红的文学成就。各省小学语文教材中,《祖父的园子》成为了“常客”,教科版第十二册第12课《我和祖父的花园》、苏教版第十册第19课《我和祖父的园子》、鲁教版第十一册第8课《祖父、后园和我》冀教版第九册第13课《祖父·后园·我》。
也许是机缘巧合,2010年,我应钱理群教授之约,参与他主持的《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的编写。这套书共10本,采用节选名家作品,以单元导读的方式,作为教材的补充,将经典传承给孩子们(鲁迅、巴金、老舍、冰心、沈从文、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汪曾祺等10位文学大家的作品,都在内)。因此,我得以有机会接触萧红的全部文学作品。
读罢《萧红全集》,深深地感叹,萧红的文学才能,显然被很多人低估了。在封底的导读中,我这样写道“萧红是呼兰河与东北黑土地共同孕育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如开在荆棘里的花朵,又如旷野中的呼唤。她元气淋漓的文字,足以让很多同时代的女性作家黯然失色。”正如学者赵园评论的“萧红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与大量平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层次的‘童心世界’”。萧红的文字,质朴、真诚,童趣盎然,尤其是在《呼兰河传》第三章,关于祖父的一系列描写中,你会情不自禁地为文字中所流淌的童心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这么有意思,这么好玩的文字,作为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们带给更多的孩子。于是,在选编的时候,我就大段大段地节选了相关的内容。整本《小学生萧红读本》,我也最喜欢这部分文字。
恰好,在某次此次研讨会上,浙江的蒋军晶老师执教课内略读课《祖父的园子》,主办方希望我上一节课外自编教材《园子里的祖父》。一来,与军晶形成一个互文呼应;二来,也为大家如何自主开发语文课程,提供一个由“课内──课外”的思路──亦即,由某一篇课文,带出一位作家,阅读一群文章──这,也可以称为群文阅读了。既然是群文阅读,阅读量肯定远远大于课内,教学方式,也肯定有别于过去的阅读课。揣摩、细抠词句,显然不是这样的课型的主要任务。阅读一组文章,在大量阅读中,初步地、整体地感受一位作家的文字风格,进而对他们的文字,葆有继续探索的乐趣。
后来,相继阅读了蒋军晶、虞大明、孙双金、薛法根、窦桂梅、闫学等的《祖父的园子》,我也萌生了演绎此课的念头。于是,有了《祖父的园子》(课内略读)VS《园子里的祖父》(课外阅读)的两课时演绎。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整体感知 鸟瞰园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
(生齐读:祖父的园子。)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很长,一节课学完,咱们主要采用默读的方法来学习。请快速浏览课文纸第一页横线下面的文字,从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
生1: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生2:这篇文章选到课文里时有一些改动。
师:真好!这些文字,就是脚注。关注脚注有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同学们,《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自传体小说里的“我”一般是指作者自己。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就会想到,祖父的园子到底是──(学生接:怎么样的?)好,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第一次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争取两分钟完成。
(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建议:
1.带着任务跳读、扫读,一目五行、十行地读。
2.找重点段,画关键词,思考:这是怎样的园子?
师解释:一带着任务跳读、扫读,一目五行、十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读,明白吗?你感觉这一段和直接描写园子无关的就跳过去,找到重点段落勾下来,然后画出一个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个园子是怎么样的。我讲清楚了吗?好,开始快速默读。
(学生快速默读,勾画词句。约两分钟后开始交流。)
板块二 眼中园 样样都有
师:你找到了哪些段落?请按照课文的顺序交流。
生: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的文字中,你圈出哪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
生:大花园。
师:很好!还有谁圈出了不一样的几个字?
生:样样都有。
师:样样都有,还有哪些同学也圈出了“样样都有”,请举手。
(生齐齐举手。)
师:很好。老师把“样样都有”写在黑板上。(板书“样样都有”。)
师:既然“样样都有”,这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呢?把这些东西都圈出来,不要遗漏。
生:蝴蝶、蜻蜓、蚂蚱、蜜蜂。
师:仔细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有没有产生问题了?
生:课文开头说“我家有个大花园”,但是下面却没有对花的具体描写。这是为什么?
师:是啊,花在哪儿呢?
生:花在这儿:“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你觉得这句话是对花的描写。花有颜色吗?
生:嗯──它这里没写。
师:开得怎么样,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
师:哪些花,你知道吗?
师:那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写花的呢?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因为蜜蜂会采花蜜。如果她们家园子里的花开得不是很好的话,那么蜜蜂就一会儿就飞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动不动。
师:嗯,说得真好!蜜蜂有可能被花香给迷住了,也有可能采蜜采累了,是不是?你真会读书!来,同学们,关注这几个词语,你想一想,它们和写花有关系吗?
(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
生:“带着金粉”就是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是写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它采了很多蜜,很胖。
师:理解得真好!你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课件打出“侧面描写”的字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眼中的园子,样样都有。(在“样样都有”前面板书“眼中园”。)
师:接着交流,你们还找到了哪一段话是直接描写这个园子的?
生: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个果园。
师:嗯,交代了这花园的来历。还找到了哪一段?
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师:很好,读准了这个“明晃晃”(第三声),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明晃晃”。)
板块三 心中园 一切自由
师:还找到了哪一段?如果前边没有了,你可以直接找到后边。
(生读17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
师:静心默读,这一段话,圈出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哪些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说一说你圈出了哪些词语?
生:“一切都活了”、“自由”。
师:咱们再去找一找,这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也请把这些事物按顺序圈起来,一个都不能少。
(生默读圈词。)
生: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师:(补充介绍)倭瓜就是南瓜。北方把长条形的南瓜叫做倭瓜。好,同学们,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这两个词语不在一起,我们可以用一条线连起来,来归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以后再圈画的时候,有些词语分散在文章当中,你可以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学生连线,教师板书:一切自由。)
师:同学们,第17段文字,是《祖父的园子》中最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作者萧红,到底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体会。比如写花、鸟的这两句话,你怎么读让人觉得这花、鸟确实很自由,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带着大家走进这个园子?这位女同学,你来。
生读。【学生把“似的”中的“似”读成了平舌音。师正音,并告诉学生,“似”只有和“的”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读“似(翘舌音)的”,其他都读“似”(平舌音)。】
师:读得不错,还有谁也愿意来读,让我们仿佛看见花在开,鸟在飞。(一男生读。)
师:我看这位同学读着读着,他的脸也笑开了花。真好!心中有花,你的声音中才会有花;心中有鸟,你的声音中才会飞出鸟来;心中有虫,哦,心中不能有虫了……(生哈哈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花开了──
(生接读。)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的朗读,你们要特别关注和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师拖长声音范读,略显夸张)。
师: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花开了,鸟飞了,感觉它们很自由。
生:我感觉到一大群花在一瞬间全部开放,鸟在天上慢慢逛街似的。
师:好一个“一大群花”!本来“群”是用来形容鸟的。因为花实在太多了,用“朵”不足以形容,所以用“一大群花”。真好!
生:我仿佛看到了身边开出了很多很多的鲜花,我的头上飞过很多很多的鸟。
师:边上有花,头上有鸟,这是对我朗读最高的表扬!同学们,其实,张老师刚才读啊,适当地运用了拖音,是不是?我们也来试试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