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武功山散文
武功山,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因为山、因为水、因为高山草甸。
主峰白鹤峰(俗称金顶)海拔达1918.3米之高的武功山,早在宋代就小有名气,她逶迤在罗霄山脉北段的三市三县(区)。即吉安市的安福县、萍乡市的上栗县,以及宜春市的袁州区,在这三个地方,都可以领略到她不一样的风景。除宜春市叫明月山外,其余两地都称之为武功山。
之所以说去武功山,是因为山、因为水、因为高山草甸。主要是其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还有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红岩峰瀑布群”、“金顶古祭坛群”堪称江南三大绝景。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和文学追随者,我愿意去、经常去,去看武功山不同季节风景,去听她不同季节的水。
沿着安福县景区开发的上万个石板拾阶而上,良好的树木遮天蔽日,盛夏的阳光从茂密的树林缝隙里斜射下来,犹如点点碎金散落在石板上,风吹树动,碎金开始游离起来,活泼泼地一群行走嬉戏的金娃子。熙熙攘攘爬山的人群,就踩着幸福的金光大道,小心翼翼地朝着目标奋进。
临近山腰的“观音庙”时,已是午饭时分。
我们一群人马打算歇歇脚并用斋饭果腹,寺庙的小佛堂香火绕梁,一位出家的老婆婆在供奉的佛像前,安详地为拜佛抽签的香客敲响佛钟,嘴里也念念有词。
在用斋饭的时间,我们了解到观音庙是在原“白法寺”的遗址基础上改建,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白云禅师开建,寺庙所处的位置于武功山朝觐、观景古道必经之地。要不是听介绍,怎么也想不到,这看似不大的庙宇里,早在明清盛时,会有僧侣千人,还有“千人灶、万人床”这一说法。
武功山是我国少有的道佛并存,文化兼容的山川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道佛两家文化的并存,让武功山不仅拥有了攀登健身之乐趣,更有善男信女朝拜之虔诚。
武功山的草甸,放眼望去,绵延起伏的绿色,如地毯一样自然地覆盖于大山,偶尔有几块鬼斧神工样峭峰穿破地毯,傲然地挺立于云海之间,却也是那样的得体、和睦。极目远眺,只见山峦时而壮观雄浑、层次分明,时而山脉逶迤绵亘,山色渐次变幻,与天连接处,蓝天是草绿的映衬,草绿是蓝天的浸染。那和谐的美丽,不是可以用言语所能表述的。
而徜徉茫茫千亩高山草甸丛中,沿着细细长长的山路蜿蜒步行,顺着脚下绵软的山脊梁向前望去,武功山脉又如一条腾飞的巨龙,驰骋于莽莽草甸之中,凌驾于若隐若现于云雾之上。
再往远看,简易的“白鹤峰”就在眼前。
向导告诉我们,白鹤峰寺最初为纪念白鹤仙人而建的,因晋葛洪结庐修道成真而名声大震,影响远播赣湘两地十余县。寺庙门口的千年石刻楹联“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读着读着,就会让人兴奋。
还有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由葛仙古坛、汪仙坛、冲应坛、求嗣坛四座古祭坛组成古祭坛群,更是被国内专家誉为研究江南民间古祭祀文化的“活化石”,谓之为“华夏一绝”……听着向导的讲解,敬畏之心一如祭坛原始质朴的外观一样,无需粉饰便会油然而生。让人仿佛看到“仙山”的开拓者葛仙翁身披青袍观服,手执拂尘,焚香念咒,静心修炼的身影。
如今,仙人已乘鹤去,空留“金陵葛公弟子白日飞升”神话于人间。
俗话说:有山必有水,有水就有了味道。
武功山更不例外。说完高山、草甸,就不得不说到水。武功山的水,除了安福境内山涧流水潺潺外,要看红岩峰瀑布群,那是要有机缘的,因为其在萍乡市上栗县那头。必须从安福方向攀登,从萍乡方向下山,才算可以游览了武功山全貌。
很多登山的游客,因为脚步匆匆,大多会选择园路返回,因而错过了美丽的风景。
其实,只需乘缆车俯瞰就行。透过飘渺的云层,武功山的深壑幽谷,涌泉飞瀑尽收眼底。说不定,耳边还会传来宋代诗人郑强《登武功山》的诗句:“绿色青黛梁群山,院锁屋恋迭嶂间,金顶插天云漠漠,飞瀑泻地不潺潺。拔地凌穹吊马桩,巍然在望葛仙坛。灯荧星点清霄静。炉烟燎绕白云还。俯瞰日山齐到眼,江南尽境属吴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余幸得一跻攀。”
下得山来,华灯初上的嵘源温泉酒店。美美地泡上一通温泉,让绵柔的武功山玉液温泉,洗去一天的疲惫。再点上几盘美味的当地菜肴,温一壶正宗的农家米酒,相约月光和远处绰约的村子,一醉方休。
醒来时,武功山便在你的枕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