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书缘散文

文章 2019-07-14 05:00:2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上高中二年级时,我家搬过一次家。新房是三大间房,没有客厅和饭厅,不过,吃饭可以在三间房共通的过道里进行。其中,南北相邻的两间房,中间隔墙上有一个大方孔,那是为通透而设计的;其实有碍观瞻。在房屋装修时,有人家将方孔做成金鱼缸。我家搬进去时,将方孔装上横木板,做成一个简易书柜。我记得,这个书柜里曾经摆放过一套《红楼梦》。

这套《红楼梦》是人民文学版,红色书面压膜装,花多少钱、怎么买的都忘记了。后来,因为上卷书的书脊粘胶干硬断裂,我就不喜欢了。正好有一个同学来家玩,好像很艳羡我有《红楼梦》,于是我慨然相赠。再后来,我家又搬了一次,对那套房子里的事记得不多,在有限的记忆中,《红楼梦》的来与去仍记得。

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重复播放,我又动心想购买一套《红楼梦》书籍。那年代,书籍的印行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好像还是人工排版,而且也极少多家出版社同时发行同类的书籍,不像后来。终于,我在华中理工大学(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新华书店,购得一套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九元八角,当时是很昂贵的,因为我的月薪只几十元而已。这套书也是红色封面压膜装,书中有彩色插图,旦宅的手笔。

我很喜欢这套书,看过多遍,其中在第一卷本上,我学古人,做了许多眉批。买这套书时,是又一次的搬家之后。新房较小,其中一间房的墙壁上“抠了一个壁橱”,我们又如法炮制,横上木板,改作书橱。这时,我买的书已经很多了,小小壁橱搁不下,书桌、床头、竹制书架到处都是。只不过,这套《红楼梦》总是很稳妥地放在壁橱里,保存一直都很好。

书读多了,觉得书籍的印行与装帧,都应该跟书籍的内容相搭配。比如说,古人的书,就应该是竖版繁体字,封面素净脱俗,以达到“并茂”的效果。因为存了这个心,我就开始留意,盼望能买到一套竖版繁体字的《红楼梦》。所谓苍天不负有心人,我后来终于买得一套繁体竖版的《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称“三评本”,也就是有三个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他们的批注连同原文一块印行。

这套书一共四大本,几十元钱,灰蓝的封面,白描的插图,原文字体大,批注文字略小,是上线的书,不是压膜胶粘的,书看过之后,书脊便会凹进去,成弧形,却绝不会断裂。该书的装帧我是很满意的,只可惜,“三评本”中原文与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多有出入,而且批注仅是“一家之言”,不具科学性,也是一个遗憾,若要作研究引用《红楼梦》原文,它便不可取。这套书是在武汉一个叫街道口新华书店里购买的,买书的情景已然淡忘了。

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着名作家刘心武,将他多年“揭秘红楼梦”的成果,通俗讲解,来龙去脉,甚是吸引人。那时候我便想,若是刘心武能重写八十回后的故事就好。果然,刘心武拿出了他的《红楼梦》。先是单行本八十回后真故事,后又是全套“刘心武红楼梦”发行。

单行本“八十回后真故事”我第一时间购买,通读了一遍。因为事先听过刘心武的讲座,所以这本真故事给我的收获不大。全套的刘心武红楼梦也就冷淡了,不买了。这本“八十回后真故事”,我是在武汉光谷书城购买的,书的纸质一般,封面还行,因是补遗之举,因此也不大看好它,现在连出版社都想不起来。

从我买第一套《红楼梦》的不足二十岁,到买“八十回后真故事”的四十五岁,前后二十多年。《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小说,任何赞誉它都当得起。当初买书的华中理工大学,已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内的新华书店是一栋五十年代的建筑,红瓦红墙,有一些故旧之感。

书店在二楼,宽阔的楼梯上去后分左右两区,书店在右边,左边是理发店。店内营业面积不是很大,却是老国营书店的规制,有书卷气。文学书籍就摆在正对大门的那面墙上,外国文学在左,中国文学在右。后来这里用作“教工活动中心”,书店迁出去了。街道口新华书店仍在原址,只不过一楼出租,二楼以上才是书店营业区,已经没有书卷气,满目只有商品。

从前的书店像书房,有书卷气息、有油墨香,现在不同了,在书店里,只有作为商品的书本,看了使人怕生。武汉光谷书城“升级”之后,一半面积卖家电,暂存的一半勉强过得去,不知能残喘多久。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