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作品的练习题

文章 2019-07-14 04:55:17 1个回答   ()人看过

《登飞来峰》

1、词语积累。

千寻: 缘: 眼: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6、本诗选自 ,作者 ,字 ,晚号半山,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之一。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也与苏轼诗 ,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8、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是:

《伤仲永》

一、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二、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

8、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0、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1、联系课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